李四平 1850年12月,38岁的洪秀全领导的拜上帝会在广西桂平金田村起义,并在村内韦氏大宗祠宣布国号为太平天国,以次年为太平天国元年,正式起事,讨伐清廷。不到几年,演变成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革命运动。 我是在中学的时候读到这点知识的。当时,我就想,地处边陲小村庄的“南蛮”人,怎么会有这么大的胆量和野心,竟然想用武力推翻堂堂的大清王朝?奇怪的是,还真势如破竹,一路攻城掠地,起义三年后就定都南京,建立起了中央政权,洪秀全还称起了“天王”,设官封王,建立各种制度,与清王朝对抗。力量如此之大,清王朝如此之不堪一击,让我等普通百姓匪夷所思,而那个起义的地方——金田,自然也就具有了不同凡响的魅力。所以,我到广西旅游,登上了桂平西山顶峰后,自然就想到去三十公里开外的金田村看一看。 时值早春二月,我和一些憨厚友善的村民坐上一辆小型公交车,在浓浓的春雾中,来到了金田村。 朦朦的细雨似有似无的下着,周围一片氤氲之状。金田村镇街道车来车往,集市上的人们在低矮陈旧的小店里很本分地做着买卖,一条不太干净的小河环绕着,静静的流淌。在长满青草的河心沙洲上,一些妇女很认真的淘洗着衣物。我想,一百多年前,这里是否也是这样普通的生活场景和人们?与想着推翻一个国家的政权、另立国号的举动,实在有霄壤之别。一些文艺作品老爱渲染一种与众不同的氛围来制造一种特别高大、气宇轩昂的人物形象,来烘托历史事件的特殊性,看来也只是艺术家们的主观爱好罢了,与真实的历史不一定有关系。反正,我走在金田的角角落落,面对这里的一切再普通不过的景象,哪怕调动起最丰富的想像力,也无法与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联系起来——时间也才过去一百多年啊。 走到当年起义的具体位置,首先看到的是一尊高大的洪秀全塑像。在塑像的周围,是一大片茂密的松树林,这就是当年起义的练兵场。春雾层层叠叠,在林中飘绕,把树林变成了一幅近浓远淡、层次迷离的水墨画。布满雨露的草地青翠欲滴,我的鞋子沾满了草屑和无尽的青香气息,以至于行走其上,有一种不忍践踏的怜惜之情。林间无他人,唯我独自行,偶尔传来的几声鸟鸣,仿佛就成了对话的朋友,有一句没一句的聊着英雄故事,我所能做的就是努力地想像着这里曾经的旌旗呐喊、刀枪明晃的情景。不远处,是一处营盘,也是太平天国第一个防御性的军事设施。这个周长不过300米的土夯城墙,如今只剩下一段段残缺不全的土堆。就在这简陋的工事里,太平军抵御着进剿的清廷兵,而且,从这里走出了一支横扫大半个中国、搅得清廷几乎覆灭的农民军!我想起伟人毛泽东曾说过的一句话:“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此言果然不虚。 走过古营盘,可以看见一个小池塘,叫犀牛潭。据说当年洪秀全为了号召百姓拿起武器造反,就想出了一招:事先往犀牛潭里匿藏了一些兵器,然后在某一天,和几个不知情的村民到此钓鱼,“无意中”钓出一些兵器,洪秀全便怂勇惊奇的村民大肆宣扬,说此乃上天所赐,要人们拿起武器对抗朝廷,“天意”不可违。于是越传越神乎,一时间,响应者众,纷纷拢集在拜上帝会的周围。这与陈胜、吴广巧设的“鱼腹丹书”有异曲同工之妙。事实上,拜上帝会作为维系太平军以及太平天国革命的宗教力量,一直起着非常重要的力量,自幼诵习经史、博览群书的洪秀全很聪明,他利用这种宗教力量,为自己的理想服务。后来太平天国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也具有很大的鼓励人心的作用,它把以往中国农民起义提出的“均田”、“分地”思想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虽然它要求废除一切私有财产,排除一切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实行绝对平均主义,因而只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但,毕竟呈现了一个犹如上天安排的美好世界,使广大农民怀揣幸福的憧憬,纷纷汇聚在太平天国的大旗下。 如今,犀牛潭还是那个潭,水面上的浮萍伴随着阵阵涟漪,轻轻的晃动,远处阡陌纵横,田舍隐现,村夫赶着牲口在田间慢悠悠的劳作着。一派纯朴实在田园风光。一会儿,雨渐渐大起来,春雾愈加浓重,天地间变得更加朦胧虚空,我的思绪开始迷茫,想像力下降,一段壮阔的历史和几个英雄的面容,似乎也悄悄的在我眼前淡去。 (作者系民盟厦门市文化委员会副主任、厦门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