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柏坡散记

 

西柏坡散记

·李世平·

  “新中国从这里走来”——如今作为旅游胜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西柏坡就拥有这么一句响亮的“广告语”。放眼全国,要找出一句比这话份量更重的,恐怕很难。

  从石家庄市坐车约二个小时,我来到了西柏坡。时值阳春三月,和风拂面,无尽的杨柳絮漫天飞舞。远处的山恋连绵不尽,形状清奇,与别处的确有些不同;几泓湖水映照蓝天,相比一路上北方干燥枯涩的气候特征,显得灵秀温润许多。这里已建成有西柏坡陈列展览馆、廉政教育馆、国家安全教育馆、石刻园等。可能今年是建党九十周年的缘故,前来参观的游客特别多,不过,当地人说,天气好的时候,人都很多。

  西柏坡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人民解放军总部的所在地,这也是中共中央进入北平、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现在这里是一处保存得很好的“小区”,树林掩映着几十幢小小的土墙泥顶小平房,房子都很低矮,有围墙小院,地板大多是泥土夯成,室内屋顶用木板条架设。除办公用房外,毛泽东、周恩来、董必武等私人住所也靠在一起,彼此仅有几步之遥。

  我首先直奔中共中央军委作战室旧址,因为当年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人就在这里指挥了二十三次较大规模的战役,震惊中外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即在此指挥。现在看这间房子,也就几十平方米吧,墙上挂着两张大地图,三、四个木桌上摆放着几部电话和油灯。周恩来曾说过:“我们是在世界上最小的指挥所里,指挥打赢了世界上最大的战役”。一些很简单的历史遗迹因为英雄的故事而充满传奇,让人产生无尽的联想,但说实话,我此时此刻站在这简朴、简单、简陋得无法形容的小屋,实在无法将之与“千军万马”、“风卷残云”、“摧枯拉朽”等战争大场面联系起来。诸葛亮在自家茅庐纵论天下、已定三国鼎立之事,毕竟是小说演绎的精彩,而西柏坡这间最不像作战室的“作战室”里发生的奇迹,却是真实的。当年三百多个日日夜夜面临的生与死、成与败的况味,那可不是我等普通小民所能体会得到的。我此时也只能很幼稚的根据平日看电视的“经验”,让眼前产生这么一个画面:一群身着布衣的指挥家们,在昏暗紧张的氛围中,吞云吐雾,对着作战地图指指点点,比比划划,一帮年青战士进进出出的忙碌着什么,老式电话铃声不断响起……

  离作战室旧址不远,便是有名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旧址,不大,就百来平方米,几十个长条木板座椅占满了大部分空间,主席台的桌椅也陈旧不堪,墙上朱德、毛泽东画像和两面对称悬挂的旗帜,算是会场唯一的标志。194935日至13日在这里开会并形成的《七届二中全会决议》,有些话很经典,今天依然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如决议中告诫会党,要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袭击;毛主席提议,全会做出六条规定:不做寿、不送礼、少敬酒、少拍掌、不以人名做地名,不要把中国同志同马恩列平列,等等。读着这些简单的文字,再联想今天党内存在的腐败现象和曾经的个人崇拜,实在让人感慨万千。会场外,阳光明媚、树林的影子映照在浅黄色的土墙上,给平实低矮的土房子增添了几分美感和生气,参观的人群络绎不绝,一些单位组织的党员队伍对着外墙上悬挂的党旗在庄严宣誓着,响亮整齐的宣誓声传得很远……

(作者系民盟厦门市文化委员会副主任、厦门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

  • 西柏坡散记已关闭评论
  • 2,029
    A+
    2012年05月17日
所属分类:文苑百花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