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围棋
·冯建明·
传说围棋是由尧发明的,目的是开发他儿子丹朱的智力,让丹朱静下心来不去惹是生非。围棋的最早文字记载是左传·襄公二十五年的:“今宁子视君不如弈棋,其何以免乎?弈者举棋不定,不胜其耦,而况置君而弗定乎?必不免矣。”
大多数人一听说围棋,第一是觉得高深莫测,懂棋的不懂棋的都说易学难精,便想当然觉得非常难学会;第二则以为既然是高雅艺术,自然是阳春白雪,不关芸芸众生什么事。这两观点都使得围棋这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只在小众间流行,不容易走到大众中来。围棋的水平有职业与业余之分,业余以段级位来衡量,段位高于级位,级分为18-1级,18级最低,1级最高,段位1段最低,7段最高。职业从初段到九段共分为9个等级,听起来初段与九段似乎有天壤之别,真实的水平也就差之毫厘,甚至初段水平往往高于九段。业余高手和职业高手之间的差距,不懂棋的你更想不到——几乎没有差距,只有那么一点点,很少很少的一点点。所以在世界大赛中,常常上演初段战胜九段、业余杀进十六强的好戏。其实围棋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现在小朋友一般在五周岁半左右开始接受围棋启蒙,8-9岁基本上能拿到1-3段,这个水平可以与大多数成年业余围棋爱好者相当。国内十一二岁成为职业棋手的,每年都有。职业棋手十四五岁成名的很多,十六七岁打进世界比赛决赛的,中国、日本、韩国都有。所以,成年人如果喜欢围棋,只要每天花上1个小时的时间,3年之内就可以由菜鸟成为业余高手。
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围棋热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那时候,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会插播中日围棋擂台赛的进程,大学男生宿舍里只要有人下围棋肯定被围得水泄不通。可惜围棋工作者没有抓住这一次极其难得的在公众中普及的机遇,随着中日围棋擂台赛的热潮消退,围棋逐渐回归于沉寂。
进入21世纪,围棋又迎来了第二次热潮。这次的热潮是因为围棋在幼儿早期智力开发、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习惯养成等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可以说是自身价值被充分挖掘。国内中产以上阶级的孩子基本上都参加围棋兴趣班了。但因为棋界准备不足,围棋老师严重匮乏,懂点围棋完全不懂教育的和懂点教育完全不懂围棋的都去教围棋成了一个普遍的现象,甚至在广东福建等地,两三年前都上演过完全不懂围棋的女老师月收入超过万元的“神话”。所以围棋热能持续多久还有待观察。在中国历史上,围棋是当之无愧的贵族运动。
开创中国历史上最繁荣时期的几位帝王,“贞观之治”唐太宗、“开元盛世”唐玄宗、“康乾盛世”康熙、雍正、乾隆,皆是围棋高手。刘邦、曹操、李渊、赵匡胤、朱元璋等等也是围棋爱好者。孙中山、毛泽东都喜欢下围棋,胡锦涛主席不仅懂围棋,并且十分关注围棋的发展(林建超《国家与围棋》)。历史上喜欢围棋的重臣、名人更是不胜枚举,诸葛亮、杜甫、白居易、欧阳修、苏轼、陆游、弘一法师、金庸等等。
我曾思考过一个问题:为什么要把琴棋书画四样表现形式完全不一样的东西放到一起,并且都能得到历朝历代士大夫阶层的喜爱?我聆听过大师级的爱好者演奏古琴曲,确实与其他器乐不一样,印象中只有洞箫能与之媲美,能唤起心灵深处最柔软的东西,优秀的书画作品恰恰也是这样。所以我得出的答案是:这四艺的艺术特质都是一样的,都适合三五好友娱情逸志,却难以用于表演向大众展示,这点正符合我们中华民族注重自身修为的特性。所以古人下围棋,多是以棋会友,注重对弈过程中的心灵交流,对于结果往往淡化。
如今,在钢琴声中已难觅古琴的音韵,书画也被喧嚣掩盖了宁静的本质,现代围棋自从被列入竞技体育的范围后,对结果的关注逐渐胜于过程,真不知苏东坡“胜固欣然败亦喜”的那份心境,要到哪里才能拾回?
(作者系湖里区首届十佳外来青年,第五、第六届湖里区政协委员,2008北京奥运会厦门站火炬传递手,现从事围棋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