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接触“躺平”,条件反射的认为“赶紧起来”,但是在消化“内卷”的过程中,逐渐发现,社会中所谓的“中流砥柱”正在经历的这种“优胜劣汰”,包括行业态势、包括思想觉悟、包括制度法规……
不禁想问,在这样一个不断新旧更迭的社会进程中,起来的年轻人应该如何前进,是像曾经的蜡烛一样甘愿奉献不惜燃烧自己,不顾个人荣辱得失成就集体利益实现集体目标,还是像部分发达国家一样把“人权”放在首位,注重隐私和个人价值的实现。
并不喜欢过于关注网络用语,它们像流星稍瞬即逝,看似时髦却肤浅而草率。这种飞速消逝的产品占据不了主流份额,当它消失的时候,可能会带着你的思想和青春一起消逝,让你曾经的绚烂也变得暗淡无光。
“内卷”是一种竞争,这种竞争是在外界因素不可改变的前提下从内部开始改革,那些拥有“单一能力”的人员排位开始降落,综合评分高被称为“高分男”、“高分女”的人员排位迅速登上热搜。一个组织的制度、氛围及潜规则在很多人的骂骂咧咧中迅速开始在竞争中被完善,在内卷中壮大。
“躺平”到底是放弃挣扎或是无为而治,或是坐山观虎斗,或是坐收渔翁之利,都要看有没有“站起来”的本事。
想起一件事。正值创业初期正在拼命奋斗,一个同龄好友前来泡茶,说他的拆迁款有几个亿。当我建议他找一份工作的时候,他告诉我他没有学历,没有经验,只能找到3000一月的工作,拿了以后有什么意义?
第一次听到这样的言论,我还是愣神了。有着优秀共产党基因的我从来认为奋斗是人生的必要条件,无论贫穷或是富有,无论白手起家还是可以继承,奋斗才能让所有的辉煌和精神绵延相传。就像毛主席说,“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奋斗的思想可以说根深蒂固的镶嵌在生命之中。
有些人躺平,是因为他有可以让他躺平的父母。在他的认知内,即使不躺平,最多也只是过上他父母的生活,那这样的生活就是他认知的天花板,习以为常的缺乏着惊喜、快乐和幸福感,他没有了奋斗的意义只能躺平。
如果把人生的成功和奋斗的意义规定为用金钱来实现所有的愿望,当物质富足的同时就会失去快乐,会认为物质财富与快乐同步增长,贪欲就无法被遏制。
为什么说,不能让穷人一夜暴富,大概就是这个道理。
白岩松说过。令你痛苦的事情,可能正是令你幸福的事情,当你经过挫折,当你通过努力才达到一个目的的时候,那一份收获,是一份一份理想的实现,一份成就感。所以,痛并快乐着。
当有人问你,你已经很成功了为什么还要奋斗?为了更高级的快乐,体会到常人体会不到的快乐。
体会过奔跑的快感,你怎能受得了躺平的气血不足。
这个世界上有你认为最美丽的风景,有你此生最爱的人。他们都需要你,踏遍山河,他们都需要,你努力争取。
可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躺平”,我们要不要反省一下?我们到底给青年人给了什么样的机遇和土壤?给了什么样的平台和希望使得他们不愿意成长愿意“躺平”。
“拼爹”、“拼资源”……不需要奋斗的人躺平依然什么都有,一无所有的人奋斗也可能还是一无所有,于是“躺平”似乎是最公平的生存方式。
躺平的人对奔跑的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自己跑,还要有足够的吸引力让躺平的人起来跟你跑。
这个世界永远偏爱有能力的人,从塑造自己开始,让更多的人和你一起奔跑,为你奔跑,就是成功对你更高的要求。
(思明区经济一支部 张艺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