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解释,“亚健康”是指人体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边缘状态,即无临床症状和体征,或者有病症感觉而无临床检查证据,但已有情绪不宁、头疼失眠等发病倾向。国内外的研究资料显示,教师是亚健康状况的高发人群。为了调研厦门市中小学教师的亚健康状况,民盟厦门市委成立课题组精心设计了一份《厦门市中小学教师健康情况调查问卷》,并链接到市教育局的网站上进行了近一个月的调查,期间点击数累计超过1600人次,其中有428人认真完成问卷,30%的老师在完成问卷的同时还写了一些建议。 (一)厦门市中小学教师健康现状分析 第一、教师的亚健康程度整体偏高。71%的教师认为自己正处于亚健康状态,17.3%认为自己身体不健康,只有5.8%的教师认为处于健康水平。通过《亚健康自我监测表》的实际数据统计表明,属于健康、轻微亚健康、亚健康、严重亚健康或者不健康的比例分别是21.2%、24.9%、36.3%和17.5%,也就是说至少有53.8%的教师表现出明显的亚健康状态,如工作情绪无法高涨,无名火气很大;休息时经常失眠、多梦,发丝掉落现象严重;免疫力下降,容易伤风感冒。在权威部门提出的12种教师常见病中,在权威部门提出的12种教师的常见病中,咽炎、腰背痛、颈椎病、胃炎或溃疡、偏头痛列前五位,分别占参加调查教师的74.8%、49.8%、47.4%、38.1%、29.4%。 第二、健康状况与教师任教学科和职务关系密切。语文、数学、外语三科教学任务繁重,87.4%的教师感觉很劳累或者比较劳累;艺术、体育与综合实践课经常组织各种比赛,87%的教师感觉很劳累或者比较劳累;只有5位教师对工作感到比较轻松,没有人选择“很轻松”选项。由于班主任直接面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工作千头万绪,学生的课堂纪律、仪容仪表、打扫卫生、开展活动、家访……等等无所不包,有60.6%的班主任属于亚健康或者不健康人群;专职教师有52.2%表现为亚健康或者不健康;行政领导和工勤人员相对前面二者略好些。 第三、健康状况与教师的年龄和教龄也密切相关。51岁以上的老教师,在课程改革条件下,对课件制作、研究性学习等课改要求难以适应,健康状况堪忧,总共只有8人上网答题却有5人表示自己身体状况欠佳就是最好证明;26~35岁的教师都是一线的教学骨干,而且大多家庭负担较重,有59.2%的教师表现出亚健康或不健康;25岁以下的年轻教师和36~50岁的中老年教师的健康状况稍微好些。 第四、健康状况与教师的性别、学历、职称、学校性质等有一定关系。女教师比男教师的健康状况差;大专学历的教师比其它教师的健康状况差;初、中级职称教师的健康状况差于其它教师;民办学校教师的健康状况差于公办学校。 (二)影响中小学教师健康的原因分析 首先,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压力是影响教师亚健康的最直接原因。 1、工作量普遍很大。许多科目的周课时量是12~18节,有的甚至高达20余节。此外,教师还有编写教案、制作课件、批改作业、业务进修、家访、撰写论文、听课研讨等很多课程表上看不到的工作量。作为全国首批课改实验区之一,厦门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但是改革蕴藏的挫折和失败的风险也给教师施加了许多压力,认为课改后压力增加很多的教师占55.4%、增加一些的占38.8%。 2、工作时间普遍很长。每天在校工作时间为8~10小时的教师占43.2%、10~12小时的占30.1%、超过12小时的教师占8%,即81.3%的教师超过8小时的法定工作时间;早晨在6:00~7:00上班的教师占69.2%,7:00~8:00上班的教师占25.9%;48.1%的教师在18:00~19:00下班、8.4%的教师在19:00~20:00下班、3.7%的教师要到20:00甚至21:00以后才下班。即使是周末和节假日,教师也主要从事家访、备课等教育教学工作或者进修、学习等和教学有关的事务,二者分别占被调查者的22.5%和 21.4%。 3、学生品德教育的压力愈加凸显。现在的中小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一些学生受不良家庭教育或者父母离异的影响,以自我为中心,性格十分叛逆。随着《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深入人心,个别学生更是把这些法律当作违反校纪校规的护身符,他们随意迟到旷课、肆意捣乱、威胁老师,甚至抽烟、清钱、夜不归宿,对他们来说,传统的思想品德教育显得非常苍白无力。 其次、心理压力增大是造成教师亚健康的一个重要原因。 1、社会对教师的过高期望。教育对象的多样性要求教师有多维度的心理取向;教育工作的示范性要求教师加强自我形象的塑造;教育内容的广泛性要求教师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教育任务的复杂性要求教师有较强的心理调节与适应能力。这种过高的社会期望、过于神化的职业定位,迫使教师要经常抑制自己的情感而背上了沉重的心理负担。 3、缺乏缓解心理压力的有效渠道。由于对身心健康的忽视,75.2%的教师偶尔参加体育锻炼,16.8%的教师从不锻炼。而且,教师对自己健康的关注程度也很不乐观,有58.9%的教师不特别放在心上,25.2%的教师不到万不得已不看病。对于缓解压力、排除烦恼的手段,38.1%的教师偶尔与人沟通交流,24.3%的教师采取自己隐忍承受的态度,只有0.9%的教师去寻找心理咨询的专业服务。 再次,学校管理和评价体制的压力对教师亚健康的影响越来越大。 近年来,市、区两级教育局和学校都不同程度加大了对学校、教师的管理和评价体制的改革。这些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校的管理水平和教师的业务素质。但是,长期以来形成的体制惯性影响仍然很大,应试教育的余孽痼疾难改,而且,教育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对学校和教师的评价很难像流水线作业一样进行量化考评。另外,改革也有许多不成熟甚至自相矛盾的地方,例如许多学校禁止给学生成绩排名次,但老师之间的教学成绩不仅全年级各班在比较,有时还要在全市(或全区)排队。如果一个教师的学生考试成绩不好,即使德育、体育、文艺活动再出色,也是枉然。调查发现,50.5%的教师更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只有7%的教师更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但是有72.9%的教师认为目前厦门的教育制度实际上更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只有11%的教师认为比较注重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理想与现实的强烈反差,使很多教师无所适从,经常在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之间徘徊。在这样的教育体制下,学校把升学、考试的压力直接转嫁给教师,使大多数教师处于被动地位,也使丰富多彩的素质教育变成了简单的应试教育。 此外,教师的职业特点和环境因素也是影响教师健康的重要原因。 教师的职业病主要是由于“坐”、“站”、“讲”和“吸”引起的,且随着年龄的增大,患病率有增加的趋势。教师伏案批改作业、备课的时间长了,很容易导致颈椎病和腰椎间盘突出,严重的会引起头晕、耳鸣、眩晕等症状;教师长期上课站立,血液循环到下肢静脉的时候受阻,下肢静脉压力增大易导致静脉曲张和下肢浮肿,甚至导致色素斑、皮肤坏死等严重后果;教师长时间、高分贝的讲课,致使声带疲劳过度、边缘充血导致声带息肉或声带小结;教师在粉笔灰尘飞舞的环境中授课,极易患上慢性支气管炎和肺部炎症。尽管我国早于2002年实施了《职业病防治法》,规定职业病患者可以依法享受到治疗、康复和定期检查等保障,事实上教师并没有享受到类似保障的权利。另外,中小学校的教师大部分是“娘子军”,性别比例差距过大、素质教育步履维艰、教师升迁机会很小、班级规模偏大……这些环境因素无不影响着教师的身心健康。 最后,经济收入不理想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教师的健康。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改善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毋容质疑,厦门市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对教育的投入也在不断增加,教师的工资水平也在稳定增长。但是教师的文化程度远远高于社会的平均水平,他们的辛勤付出仍然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工资水平仍然偏低,产生了一定的经济压力。诸如工资水平的增长没有和国民经济的增长同步、教师的实际工资和公务员仍有一定落差、岛内外和城乡教师的待遇差别明显、“尊师重教”风气没有完全形成、房屋和医疗价格上涨过快……。在问及教师合理的月薪资水平应该达到多少时,有33.2%的人认为应该在3000~4000元;46.3%的人认为应该达到4000~5000元; 17.8%的人认为应该达到5000以上。很显然,理想与现实的经济收入有较大差距。 (三)缓解教师亚健康的八条建议 第一、整体联动,全社会共同营造有利于教师身心健康的良好氛围。教师的 亚健康问题需要社会各界高度重视,从政策、管理、舆论等方面尽可能地为教师创造宽松、愉快、和谐的工作环境。政府和媒体要多宣传教师工作的光荣和艰辛,家长多站在学校工作的角度理解教师工作的难处;教育主管部门多听取一线教师的意见和建议,适当放宽中小学校的教师编制;设立教师看病绿色通道和教师重大疾病救助专项基金等。 第二、以人为本,进一步加大素质教育的力度,切实减轻教师负担。教育主管部门要为教师减少一切不必要的负担,包括整合或取消各种名目繁多的检查和评估,注意评价对象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反对靠增加工作时间求分数,杜绝补课现象,取消双休日的各种课程安排,让教育回归人性化的轨道;设置试点,逐步推行“小班化教学”,探索一条落实素质教育的新路。 第三、民主治校,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教师评价制度。推行民主管理,建立学校与教师的双向沟通渠道;学校要多征求教师的意见,特别是工作的调整、奖罚等与教师切身利益相关的事项;减少强制而低效的各种学习,避免以简单的方式逼迫教师工作;对教师的评价要做到客观公正,以宽容的态度对待教师的缺陷与不足;改变以学生成绩高低作为评价教师的标准,注重教师的综合表现。 第四、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启动“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工程”。政府和学校要主动为教师排忧解难,任何改革措施的出台都要考虑到“教师心理”的层面;创造一个不断自我调适的内在环境,为教师建立有效的压力疏通渠道;开辟教师心理咨询室,建立教师心理健康档案,实行教师心理健康动态观察;邀请专家采用集体心理辅导和个体心理咨询等方式,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 第五、明确职责,加强对品德恶劣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力度。政府要加大对学校周边环境的治理力度,严厉打击黑网吧等暴力、色情场所,净化教育环境;加大工读学校的建设,对品德恶劣的学生要有一定的惩戒措施;对于学生的失学、辍学甚至违法犯罪行为,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味怪罪学校和教师,如果是监护人或者其他人员的责任,也要追究到底。 第六、依法行政,贯彻落实《教师法》,进一步改善教师待遇和工作条件。政府要依法保证教育经费的投入,加强薄弱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的软硬件建设;《教师法》对教师待遇的有关规定,要做到有法必依,彻底改变教师整体待遇低于社会相同学历背景人员的现状;避免教师与公务员、普通教师与学校领导、城市与农村教师之间的收入失衡现象;组织教师参观旅游,鼓励教师参加更多的外出进修学习。 第八、主动减压,树立科学工作、快乐工作、享受工作的理念。倡导教师做一个乐观豁达而快乐幽默的人,树立服务意识和大局意识,强化自我保护意识,掌握预防亚健康的“十字方针”,即“平心”,要平衡心理、平静心态、平稳情绪;“减压”,要适时缓解过度紧张和压力;“顺钟”,要顺应好生物钟,调整好休息和睡眠;“增免”,要通过有氧代谢等运动增强自身的免疫力;“改良”,要通过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和工作习惯,从源头上堵住亚健康状态的发生。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厦门要打造“教育之城”这一宏伟蓝图,就离不开广大中小学教师的奠基之功。教师是高尚无私、勇于奉献的群体,他们更需要整个社会的理解和关爱,在此我们呼吁:对教师群体的身心健康予以更多的关注与献给他们鲜花和掌声同等重要!
2、来自学生家长的直接压力。众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迫切,不仅对子女期望过高,同时也对教师寄予过高厚望;有的家长不理解教师工作的难处,学生稍有差池,就认定是教师的过失;有的家长过分溺爱孩子,动辄就向教师兴师问罪,甚至向上级领导和媒体告发,给教师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
第七、积极引导,加强学校体育场馆建设,鼓励教师加强体育锻炼。改变教师锻炼意识不强的现状,充分调动教师锻炼身体的积极性,把教师的运动锻炼纳入教师的评价体系;充实学校的体育运动器材,保持学校健身运动房的开放,经常举行教师之间的篮球、排球、羽毛球等球类或者趣味运动比赛;开展各种文娱活动,太极拳、唱歌、跳舞等都可以使教师拥有健康的身心素质,不良情绪也能得到有效的宣泄。
厦门市中小学教师亚健康状况调查与对策建议
课题指导:叶必勇
课题组长:黄 圆
课题组成员:黄 圆、黄碧芬、承木兰、陈安平、彭晓彰、包冠宇、杜 亮、陈建设、陈式川、詹永智
执笔:陈安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