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于黄本立院士的改“毕业”为“就读”

·闻羽·


  笔者曾采访过中科院院士、厦门大学博导、福建省劳模、全国先进工作者黄本立,文章发表后,黄院士看到并发现文中有不够准确之处,他立马来函指出。其中,有的是年代不对、有的是形容不当、有的应该省略,笔者特别注意到黄院士的一处指摘:“毕业于广州岭南大学物理系”请改为“就读于广州岭南大学物理系”。黄院士解释说:因处于解放初的特殊年代,当时东北急需用人,所以未毕业就北上到长春工作,我学满了三年半,还差半年才真正算毕业,文章还是遵照事实,写“就读”为好。


  如今,在诚信缺失、浮躁滋长的尘海,有的人利用手中的权,有的人甩出囊中的钱,没进过一步大学校门,也要混一本高校毕业证书什么的,这已是人们见怪不怪的平常事了。据2003年12月5日《人民法院报》文章称:全国假文凭拥有者已达50万,这还不包括其他各种各样的假证。而较真的黄院士已修了大学大部分课业,只是由于客观原因未上完全部课程,却特别致函要改“毕业”为“就读”。这一正一反之间差距该有多大?


科学是最尊重事实,讲究实事求是的,来不得半点虚假。正是有这种一丝不苟的精神,黄院士才取得了我国光谱化学领域里的六项“第一”,获得过中科院重大科技成果二等奖四次、三等奖二次、国家科委科技进步二等奖一次等十多项殊荣。展读黄院士来函,笔者在感动之余,又一次受到了真正科学精神的“洗脑”。


  近年来,媒体披露了不少弄虚作假、甚至抄袭别人论文的丑闻,黄院士作为“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巡讲团成员到全国各地“弘扬科学精神,加强科学道德建设”,他以自己对待学历的严谨求真务实精神作出表率,从自身“打假”做起,教育当事人“实话实说”——毕业就是毕业,就读就是就读,两者不能混淆。就像在光谱化学研究上,双电弧光谱分析光源的产生,温度差百分之一也不行。


  已故总理周恩来有一句名言:“只有忠实于事实,才能忠实于真理。”(见1980.10.7《文汇报》)前总理朱基曾作过唯一的题词:“不做假账。”这两位治国大师都强调真实。在国家大政方针的制定上确实需要真实。当年,由于“亩产万斤”地瞎吹牛、“放卫星”,再加上天灾,中国曾一度陷入“三年困难时期”,非正常死亡人数触目惊心;市场经济的实行也确实需要真实,据2002年4月16日《人民政协报》文章称:研究表明,由于我国一些企业因为信用不高乃至失信,导致了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损失约6000亿元人民币。而文艺创作,没有真实就没有“善”和“美”,这已是公认的美学原则。


  在人们普遍呼唤诚信的当今,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具有黄院士的严谨诚实精神,那么,假证还有人去买吗?假证的制造者失去了市场,使我们“国际花园城市”含垢蒙羞的“牛皮癣”、“白癜疯”不就自然绝迹了吗?


  “凡不正之石绝无佳作”。当年,齐白石大师对治印的这一警语,如今,正被黄院士“同理可证”于科研,他将这一精辟告诫郑重地抄录于桌旁墙上,时时勉励自己。愿这黄院士的座右铭也能成为国人的信条。

  • 有感于黄本立院士的改“毕业”为“就读”已关闭评论
  • 2,202
    A+
    2006年05月30日
所属分类:文苑百花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