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朝霞
1928年郑柏年担任英华中学校长以前,英华书院已经有过金禧甫和洪显理(Henry J.P.Aderson)两任主理。1902年,金禧甫出任英华首任主理,1917年退休回英国。1915年,洪显理接替金禧甫,任英华书院第二任主理。1904年,洪显理受英国长老派遣来到英华书院。这位在鼓浪屿以“矮子洪”著称的苏格兰人,有人说他是苏格兰贵族,在英华一干就是二十来年,是英华校史上绕不开的名字。
洪显理在英华书院的讲台上是一个英文老师,在足球场上是领队和教练。1910年他率英华足球队赴泉州与培源书院打友谊赛。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他带领的“英华足球队”远征汕头、福州等地,每每大胜而归,成为当时牛气冲天的学生足球队。1920年代,郑德坤读燕京大学时,就曾作为华北足球队中坚,与当时有中国“球王”之称的李惠堂的华东足球队打过比赛。足球,已成为英华的骄傲与象征。
被鼓浪屿人背地里称作“矮子洪”,不知道洪显理是否知道是否介意。反正他我行我素,雷厉风行不怕得罪人。喜欢他的人,对他心怀感激以礼相待。讨厌他的人,说他横行霸道,是“凌驾于中国人民之上的帝国主义坡走狗”。无论如何,洪显理是一个色彩鲜明的人。
既然得了“矮子洪”的绰号,说明洪显理个子不高。可他总是杵着拐杖,坐着三人抬的轿子,在鼓浪屿的大街小巷“神气活现”“趾高气扬”。据说他又脾气火爆,对他要推行的事物,铁腕出击毫不留情。1915年洪显理担任英华书院主理后,为了尽快将扩建工程付诸实施,对不肯按价出让搬迁的“钉子户”,鼓动学生扔石头、砖瓦,迫使那户孤零零的“钉子户”不得不把房屋卖给英华书院。洪显理此举自然得罪鼓浪屿人不轻,没少为他招来骂名。1931年洪显理担任鼓浪屿工部局董事长期间,大力推行卫生改良,实行按时收集粪便垃圾。为此而不惜重罚不守规则者。每年受罚人数有一二千之多。洪显理不招人恨才怪。但从此鼓浪屿蚊蝇绝迹瘟疫无踪却也是鼓浪屿人不得不承认的事实。
洪显理好吃好住好享受。家里园丁花工厨子轿工一应俱全。惠安人钟玛送,1911年被人介绍到洪显理家当轿工,当时18岁。平时2人,上坡时3人,洪显理的轿子在鼓浪屿很是惹眼。洪显理看钟玛送老实勤快,就让他改行当花工,以后又提拔他当大厨。钟玛送的拿手好菜是“无骨鸡”,还在黄奕住母亲千人寿宴上大露了一手,是当时鼓浪屿一等一的西餐大厨。钟玛送做工之余,洪显理和夫人一有空就教他罗马白话字。钟玛送在洪显理家前后工作18年。后来因为得了肠炎才向洪显理请辞,洪显理给钟玛送1000银元的养老金。钟玛送用这笔钱,在内厝澳40号(现179号)买了幢楼,开了家小杂货店,代售邮票。这就是以后闻名鼓浪屿的内厝澳13号站,而钟玛送也被人亲切称作“玛送伯”。提起洪显理,钟玛送的儿女至今还很感戴。人在一起久了,总会有感情的。
好吃好住好享受的洪显理怎么也不会想到,他会死得如此狼狈和悲惨。1941年12月8日珍珠港事件爆发,日本与英国撕破脸,作为鼓浪屿头号英国人的洪显理,第一个被日本人抓进了集中营。平时养尊处优惯了,洪显理那经得起折腾,没两天就死在日本人的集中营。多亏他的两个学生,黄省堂和王世铨,冒着生命危险潜入集中营,把他的尸体偷运出来,葬在黄省堂家的墓地。二次大战结束后,英国军舰来厦访问,找到黄省堂,洪显理的遗体才得以安葬故乡苏格兰。
洪显理不知生于何时,却在异国他乡地的小岛鼓浪屿度过了37个年华。有人怀念他,有人讨厌他,对他来说,早已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生命曾在此留下痕迹,多年以后,还有人提起。
(作者系民盟文化委员会委员、市社科院办公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