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世平
凌晨4点,我登上新西兰南岛皇后镇的一处山上,静候第一缕阳光穿过云层,洒在宁静的瓦卡蒂普湖,期待金色的光线能勾勒出更为立体的山水层次。
这里是南半球的一月份,属夏季,风还是很冷,在冷风中,我似乎等待了三个小时,也发呆了一大半的时间。记忆中,这是我在一个很纯净的空间发呆时间最长的一次。
在新西兰也就几天,有一句话让我印象很深,说的是“上帝创造了新西兰,然后,按新西兰的模样打造了天堂”。我一直想,若要评选最佳国家旅游广告语,这句话很有可能当选。
新西兰处于遥远南半球的太平洋与印度洋之中,从地图上看,在巨大的澳大利亚边上,细长的新西兰版块显得孤单而寂寞。亲临南北岛走了一圈后,发现新西兰的美很难言说。这是一种简单到有些单调的美。奇妙的是,新西兰国家和政府正大力推介这种美,称之为最原生态的美,有时,干脆直接说,这里是地球上最后一块未被人类改变的净土。当我们以“跨越式”的理念发展和改变我们的生存环境面貌。并以日新月异的变化而引以自豪的时候,这种原生态的美在中国人看来似乎很不合时宜。的确,一群群有钱的没钱的,或叽叽喳喳嚷着要购物的中国游客,几天中一直对着这里不动声色的风景,似乎有些提不起兴趣。天天越过平缓起伏的山地,看着一望无垠的绿色草场,还有慢悠悠啃着草、排队等着被挤奶的肥壮的牛羊,我们认为这不是要看的风景。真到了所谓的风景区,那风景也与一路上车窗内向外眺望的景色一样。其实整个新西兰,更准确的说,整个南岛其实就是一个大风景区,人们就生活在其中。新西兰的风情不仅不打算改变这种格调,而且好像要将这种简单的格调进行到底。当全世界生活在繁华都市的人们跑到这里,实际上就是证明了“简单”的成功。当然,来此游游或度假的人们有的是真心喜欢并陶醉其中,有的则是人云亦云,附庸风雅。
一条河流隔断了两边四车道的路面,一条单车道的小铁桥 将道路连接起来,桥的两头用红绿灯指挥两边的车辆,需互相等待才能通过。我问,为什么不加宽一下桥面,当地人说,加宽桥面影响河道的自然美。我又问,桥建得美一点不就行了吗?又答:人工的美比不过自然的美,何况人工的东西寿命太短,又要经常维护,不划算。
从皇后镇到米佛峡湾直线距离不过40公里,却要绕着大山行走200公里。原因是新西兰人不愿打山洞或架桥,认为这样会破坏山体和植被,宁可以“慢”来保留原始的风景。
从蒂卡波湖到库克的国家公园,有一片鲁冰花非常好看,背景是雪山。可是司机就是不肯马上停车让游人下来游玩拍照,因为路上没有停车标志,即使一整条公路根本就没有其它车辆。直到有一处空地,才勉强停车,可停车的地方鲁冰花已不如前面路段好看,对着众人的埋怨,司机只能以耸耸肩表示无可奈何。
一月份是新西兰的夏季,但气候很复杂,一天当中风雨晴雾俱备,气温也曾降到七、八度。风景也随着气候变化产生的不同光线呈现着不同的层次和色彩。这种丰富的变化特征让这里的人们对大自然有着一种特别的敬畏和喜爱,以至于大多数用简易木板搭成的所谓的“别墅”,总不像我们国内房子那样高墙耸立、密不透风,而更像是一种临时休息的场所,每个人好像随时都会走出户外,投入到蓝天白云下,尽情呼吸清新的空气和青草的芳香。
宁静、简单、慢,又很富裕,这实在令人费解。也许他们很有素养?也许他们有特殊的智慧?也许他们人口少、土地肥沃?也许他们社会制度先进?突然想起了一句话:生态文明是未来世界最大的政治。觉得这话很有份量,于是,对新西兰宁静、简单、慢的生态文明肃然起敬。当然,新西兰政府目前正大力向中国推介本国的旅游,随着大量心气浮躁、财大气粗的游人的涌入,新西兰风物目前良好的状态会不会受破坏呢?或许,就着一杯小酒或咖啡在清静的小镇街道两边,悠闲度过一个美好下午时光的人们会越来越少了呢。
太阳已经升得很高。我结束发呆,返回湖边的旅馆,写下以上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