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朝霞
别看洪显理在英华书院又是英文老师又是足球教练,还是继第一任主理金禧甫后的第二任主理,忙得不亦乐乎,但这只是洪显理众多社会角色中的一种。实际上,1924年之后,洪显理的在鼓浪屿的主要角色是工部局董事长,和英国长老会牧师。而英华的实际管理者是舍监郑柏年。1926年,郑柏年实至名归,出任英华首任华人校长。4年之后,1930年,沈省愚继郑柏年之后出任英华第二任华人校长。英华从此进入沈省愚时代。
沈省愚个子瘦小,却结实精干。他上的是厦门中学堂,读的是“四书五经”,英文却好得出奇。写一笔好字,还打一通好拳,整个就是文武双全。
沈省愚讲究“师道尊严”,但尊的是学生,严的是他自己。早上升旗礼,童子军教练没来,他就拿起喇叭自己吹。学校开学收学费,人手不够,他就自己搬张椅子,坐着当出纳收钱。他什么都能自己做,从来不需要摆出校长架子,但学生都敬畏爱戴他。。
沈省愚当校长,却从来没离开讲台。他什么都能教,国文、英文、历史、地理,样样都不在话下。“他从东三省讲起,一省连一省,我们都会背的……”他的侄儿,如今年届90的邵建寅先生讲起姑父沈省愚上地理课的情形,依然眉飞色舞。并不直接告诉你答案是什么,而是启发学生不断去思考,沈省愚在英华独创了一种“O4”课。“O4”是个自创的词语。“O2”是氧气,“O3”是臭氧。 “O”是氧分子的意思。氧分子很活跃,沈省愚是要学生自由交换思想,学到课文里没有的东西。每一个学生,不管遇到了什么问题,学习上的,生活上的,都要可以写在册子上,每周交一次。沈省愚不管多忙,都会一一批复。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校长个别的指导。沈省愚还会挑出典型的问题,在课堂上特别解答。
培养学生的自由意志和个性发展,是沈省愚开“O4”课的真正目的。当时教会对英华书有条规定,基督教家庭的孩子,必须加入基督教青年会。但这条规定在英华却没有执行下去。有人质问校长沈省愚为什么不执行,沈省愚回答说:“订立这条规定,是顾及基督教家庭家长的感受,但是,愿不愿意加入青年会,要由学生自己来决定。”
进一步,对学生自由意志和个性发展的培养,是“德智体群”全人教育模式的基石。各种课外活动,话剧社、艺术社、京剧社等等,学生都可以自由参加,但超过两项,就得由校长沈省愚亲自审批。不死读书,也不疲于奔命,沈省愚所希望的不过是学生们健康快乐的身心成长。
1938年到1941年,是沈省愚办学最得意的时期。国民政府忙于战事无暇他顾,而日本人还没占据公共租界鼓浪屿,英国教会也不太管学校事务了,沈省愚正可以在英华实现他的教育思想。培养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有担当的人,是沈省愚教育思想的核心。1938年厦门沦陷,大批难民涌入鼓浪屿。面对山河破碎,民族危亡,沈省愚身上的士大夫精神慷慨激昂。“英雄胜迹,剩此荒台,狂澜谁挽,慷慨于怀……”,1938年,沈省愚为英华谱写的校歌,已多了几分悲壮。另一首《驼峰怀古》,填的是《Juanita》的调,写于日据时期,“而今只暮鼓晨钟,换得几许迷茫,无数英雄梦……驼峰,危哉乎驼峰。”胸怀大志却无法有所作为,沈省愚之沉痛郁闷由此可见一斑。
沈省愚40岁结婚,娶的是鼓浪屿教育名门邵家的二女儿,怀仁女中的校长邵友文。婚礼在英华中学的另一个Anderson, Peter Anderson的花园里举行。
(作者系民盟文化委员会委员、市社科院办公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