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世平
处于非洲最北部的突尼斯面积很小,只有将近16.5万平方公里,人口不到1000万,却有着悠久的历史古迹、美丽的海岸线和广褒的沙漠,人们可以在庞大的迦太基遗址中怀旧,在蔚蓝的地中海边休闲,在世界最大的撒哈拉沙漠腹地自驾狂奔撒野。应该说,具备了很丰富的旅游资源。豪华酒店不少,也可证明该国旅游业的兴旺。现在,一般游客在优美宁静的阳光下漫步街区,并没感受到2011年发生在这里的“茉莉花革命”引起的政权更迭给这个国家带来什么变化;城镇街道两旁简陋的咖啡馆时常坐满了找不到工作的年青人;人们对国家政治的未来还是迷茫的。
首先必到之处是突尼斯发源地,古代兵家必争之地迦太基古城遗址。公元前814年,从黎巴嫩的提罗斯迁来的腓尼基人,在现今的突尼斯为中心的北非建立了迦太基国,成为地中海强大的军事和经济大国,古代著名将领汉尼拔率领的军队曾攻入意大利北部,多次打败罗马军。在最后率迦太基军攻打罗马失败后,势力完全衰退。公元前149-146年第三次布匿战争后,迦太基灭亡。罗马人的焦土政策使迦太基的历史成了一个迷。在古城遗址,残墙断壁在辽阔的地中海海水的衬托下,显得十分苍凉和破败,行走其间,完全想像不出当年强大的势力和壮丽的城廓面貌。100多公里处的埃尔·杰姆古罗马斗兽场是目前世界保存最完好的第二大竞技场,可容纳35000人,这个庞然大物似乎在以高傲的姿态,显示着自己的主人作为征服者的存在和见证,这与迦太基的遗存形成了极大的反差。怪不得历史上一些不可一世的统治者,总是要把前朝的辉煌遗存扫得一干二净,以证明自己开创了前无古人的伟大时代。
在号称最美的博物馆的巴尔多国家博物馆,收藏了从公元前九世纪至今的各个时期的马赛克壁画,美不胜收,仿佛把将近3000年的历史片断拼接了起来,让今人依靠想像阅读发生在这块神奇土地上的故事。博物馆的专家有些自豪的介绍说,在我们这里,坚硬的石头建筑和艺术尽管残缺,却让我们可以随处直观数千年前的容貌,中国几千年前的建筑多为木质,早已荡然无存,即便是伟大的秦代兵马俑,也不是人人都可随便看到的。中国更多的是用文字延续进程,我们这里则用石头承载历史。做为游客,我听起来感觉有几分道理。
参观完有些沉重的古代遗物,穿过世界文化遗产地之一的突尼斯市、苏斯市的麦地那老城,我先后行走了蓝白小镇、艾勒·甘塔乌依港、哈马马特等典型的地中海风情的小镇。这里的氛围一下子变得明丽轻快起来。蓝色的窗户、洁白的房屋有些随意的散落在高高低低的海边斜坡上;深绿色的棕榈树悠闲的招摇着,蓝得有些发黑的海水拥抱着数不清的形形色色的游船和游艇。设计简单的咖啡座遍布大街小巷乃至每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阳光在疏松的云层中时隐时现,使水中颜色和小建筑立面随着光线变化着不同的情调。空气是如此的清新,以致于透明得有些不太真实。这些不怎么起眼的小民房和凹凸不平的石头小路,因为保留了几百年的原貌而成了世界遗产的一部分。我很奇怪,这里的一切是这么的简单甚至简陋,但怎么看的就那么自然舒服呢?反观我国的一些古镇或风景区,也很认真的在打造着,太刻意,有点暴发户装修房子的感觉,很花钱,但效果不自然。我们厦门鼓浪屿小岛算是不错的,也在申报世界遗产,投入也很多,又总不尽人意,问题在哪呢?我随意坐在一个有点破的藤椅咖啡座,点了一杯便宜的咖啡,感觉很舒服,无事,想到了一万公里远的家乡海边的鼓浪屿。
不多想啦,准备好行装,开始下一个行程,到撒哈拉大沙漠“撒野”。
突尼斯有一大部分国土处于沙漠地带,西与阿尔及利亚为邻,东与利比亚接壤。行车向西南方向几个小时,渐渐的远离了地中海的蓝色世界,进入了撒哈拉大沙漠阳光耀眼的黄色天地。从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在辽阔平坦的地平线升起,到黄昏最后一抹夕阳在天边消失,我们的越野车就一整天在浩瀚的沙漠中狂奔。四周无边无际,见不到任何生命存在的迹象,好象开车行驶本身就是在体验这种广阔的野性,目的地在哪里已变得不重要了。沙漠有质地不同的形状,不时隆起的硬化了的圆型土丘就如航拍照片上的月球表面景象。在大漠深处,有一群原土著人建造的居住房屋,形状如火箭或太空返回舱,在昏暗的夜空下显得很诡异和神秘,像极了科幻影片中外星球的世界。据说好莱坞大片《星球大战》就在此拍摄外景,的确很会选景。我有些惊讶,土著人建房子的造型怎么会那么具有“外星人”的意象?还是这些特定环境中的奇特的房子激发了艺术家们的想像力?
几辆吉普车还在加速“飚车”、狂奔,奔向没有尽头的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