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苏宜尹:
1953年生,蘆山堂苏颂后人。
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厦门市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厦门市美术家协会会员、厦门市政协书画室书画家、厦门翰墨海峡书画院顾问、厦门民盟美术院院长、福建民盟书画学会副会长、厦门市教育学会副会长、厦门市政协委员。
书画作品入选第二届中国书坛新人展、全国第一届正书大展、长春国际书画大展、中国近现代书画展、福建省首届兰亭展、厦门市花鸟画展等书画展,获中国首届书圣杯国际书画大赛国际银奖、1997中国文化艺术研修会精品奖等奖。书画作品刊登在《厦门日报》、《人民教育》、《厦门民盟》、《厦门政协》、《鹭江银潮》、《美术报》等刊物,收入六十多部书画作品集,被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等收藏。
2014年5月30日,厦门民盟65位书画家的300余幅作品在厦门市美术馆亮相。这不仅是“美丽厦门·同心同行”美术作品展开幕式的一部分,同时也宣告了厦门民盟美术院正式揭牌成立。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厦门民盟美术院院长苏宜尹说,厦门民盟美术院不仅是厦门,也是省内第一家民主党派成立的专业艺术院。今后,要通过搭建美术院这个平台,团结盟内众多美术家,为美丽厦门的建设多做贡献。
这一年,苏宜尹从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任上退休。他曾经在教育界工作了三十多年,因此,出任厦门民盟美术院院长,对他来说是不是一个很大的转折呢?
苏宜尹说,并非如此。
这就要从他的经历说起。
在尚未成为一名老师之前,苏宜尹就已经和书画结缘。他还在民立小学读书的时候,即深受班主任虞德贞老师毛笔字教学的启蒙指导,中学期间又通过出黑板报,喜欢上了书画创作,从此一直保持着这个爱好。
“文革”时,他到厦门茶厂工作。在那时,他遇到了张晓寒和张承锦两位良师,他们一位是国画名家,一位是书坛高手。年轻的苏宜尹在茶厂拉板车,虽然很劳累,但是他仍然逮住机会就向两位老师求教。
面对这位好学的后生,两位老师指导起来都很热情。苏宜尹回忆那个时候:“在好友张力家,张晓寒老师听说我很喜欢画画,在自学中国画,就叫我拿画给他看,看完就马上帮我改。就这样,我和张力每周到张晓寒家里请教国画,在张晓寒家,我又认识了张承锦,向他请教书法。张晓寒指导我看齐白石的画册,还有石涛、黄宾虹的画论,张承锦指导我写楷书、隶书。”
1975年,苏宜尹离开茶厂,上山下乡到了同安汀溪。两年后,国家恢复了高考。张晓寒建议他报考福建工艺美术学校(即福州大学工艺美院),当时这所学校还是一所中专,但苏宜尹已经24岁了,想要报考这所学校却受到年龄的限制。
看到这种情况,汀溪当地的公社干部动员苏宜尹报考福建师大。就这样,苏宜尹在高考结束后,进入了福建师大的生物学系,虽然做了一名理科生,但无论是办黑板报、宣传栏,还是画生物解剖图,他都是高手。
大学毕业后,苏宜尹进入厦门一中,开始了他在教育界三十多年的工作。在厦门一中,他当了11年的班主任,还先后担任年段长、教研室主任、教务处主任、副校长。2006年,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成立,苏宜尹出任首任院长。
如今虽然已从教育界退休,但是谈起教育,苏宜尹依旧是充满热情。
他说起这样一件事:有一次,他在厦门市科协年会上做了一次十五分钟的发言,介绍厦门一中的科技教育。结果,第二天赵玉芬院士就找过来了,请他介绍一中的科技教育经验,而且对一中学生做的生物实验很赞赏。后来,赵玉芬又请他写一份关于如何加强青少年科技教育的材料。她说,她把这个内容形成了提案,在全国“两会”上提交,得到了教育部的回复。
在厦门一中担任副校长时,苏宜尹分管学校的文明创建工作,以及德育、体育、艺术和科技比赛等方面的工作。当时,厦门一中连接获得三个了国家级的奖励:全国五四红旗团委,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颁发的全国青少年体育活动先进集体,以及全国科技教育先进集体。
在他担任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期间,该院先后荣获“厦门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单位”、“厦门市教育系统三项主题活动先进集体”、“厦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厦门市高中新课程实验先进单位”、“厦门市五一劳动奖状”、“厦门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突出贡献单位”、“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状”等荣誉。
1999年,苏宜尹加入民盟,先后担任民盟厦门市委会常委、副主委,以及民盟福建省委委员。此外,他还先后担任厦门市思明区政协副主席、厦门市开元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以及厦门市政协委员。这一期间,积极履行参政议政职责的他,用心撰写了多份提案。
比如,在撰写《尽快完善留守儿童和“外二代”的活动场所建设》时,他调查发现,2007年至2009年的三年间,“外二代”犯罪占厦门市未成年人犯罪的76.7%,71.8%,87.7%,究其原因,和这些未成年人缺乏课外活动场所有很大关系,因此他建议,应建设足够的未成年人课外活动场所,让广大青少年儿童,特别是留守儿童和“外二代”有一个适合其健康成长的活动场所,从而远离各种危险。
他还用心调查研究,撰写了《进一步深化噪声环境治理,创建环境友好型美丽厦门》、《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法制教育的建议》、《推进我市基础教育内涵式发展,加强科研、教研、培训功能建设,进一步提高我市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的建议》以及《关于大力发展厦门文化旅游产业的建议》等多份提案。其中,《建立思明区旅游集散中心》获评为思明区政协优秀提案。
2011年,《苏宜尹书画作品集》一书面世。在该书的序言中,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四届理事陈武星这样写道:“苏宜尹是一名教师,一名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为人师表,在全市的教师队伍中要起模范带头作用。他努力地将古老的传统书法艺术及现代教育融合在一起,现代的教育需要艺术的滋养、需要传统文化的提升,从而使校园文化更加繁荣。近二十年来,苏宜尹的工作业绩是众所周知的,业余的书法艺术造诣也是有目共睹的。这也是他刻苦勤奋、集思广益、博采众长的结果。他博览群书,翻阅了大量的书法书籍,有颜真卿、欧阳洵、柳公权、苏东坡、黄庭坚、董其昌、王羲之、怀素等知名书法家的书帖,并对楷、隶、行、草、篆等体字进行研究。正如刘海粟大师曾在厦门留下的墨迹:‘博搜广釆冲天劲、勤奋书画持以恒’。”
对此,苏宜尹自己怎么看呢?他说,做教育科研工作,和研习书画,两者其实是相通的。古人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研习书画是以美来启发人的智慧,以美平心,以文化人。感受书法创作和欣赏书法之美,可让人的大脑更灵活,双手更灵活。教育也是这样,优秀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而书画研习可以很好地陶冶情操,提升综合素养,增强人的创造活力。
研习书画这么多年,苏宜尹获得了很多荣誉。他的作品先后荣获“伟大的征程——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中国书法美术大展”银奖、首届福建书法兰亭兰亭奖入展作品、“迎奥运海峡两岸华人艺术家书画作品大赛”二等奖等,此外,他的作品还入选了《中国书法年鉴(2006)》以及中国近现代书画展。
长期的研习,也让苏宜尹积累了很多心得。他这样说:
“书法,强调点线面的形式感、质量感、运动感和节奏感。我用生命运动的道理,再结合科学的时间、空间观念,参悟了书画点线面组合造型,感悟到中国书画的线条与生命既有形似,也有神似。”
“唐代张怀瓘论书:‘文则数言乃成其意,书则一字已见其心。’书法通玄达微,从书法里,可以看到你的积淀,你的内涵。”
“古人还说:‘古不乖时 今不同弊。’我追求风格的单纯、自然、平易、淳朴。我们不要追求流俗的弊端,要崇尚平易。”
“书法的创作,既要弘扬传统文化,也要体现时代精神。”
“我为什么喜欢学习金文和汉代隶书,它们厚重、雄强、典雅,体现出了中华文化的精深、博大。”
苏宜尹把自己的书斋命名为“耕心书屋”,这个名字来源于他喜欢的一副对联:“心作良田耕不尽,善为至宝用无穷。”
对此,他解释说,古人言“书为心画”,书法是心灵的艺术,是思考的艺术,是中国哲学的艺术表现,是展现个人生命内涵的东西。中国人重视修身养性,书法练习是最普通不过的修练方式,读书可得之于心,练字又应之于手。研习书法养心贯始终,无欲无求方大自在。
在厦门民盟美术院的发展上,他主张文明立院、学术立院、社会服务、同心大美。在书斋之外,苏宜尹和美术院的美术家们不断以美术进行社会服务,传播同心文化。
2014年6月,厦门民盟“同心”文化进校园暨助学行动走进同安新霞小学。厦门民盟书画院的五位书画家现场挥毫创作,同时给大家当起老师,进行现场指导。
2015年9月,厦门民盟美术院四位艺术家在湖里区公安消防大队泼墨挥毫,除了为部队集体创作外,还为消防官兵“私人定制”书法作品。
苏宜尹说:“除了农村、学校、部队、企业,我们还去了省内外不少地方,比如邵武等地,通过社会活动传播正能量,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展望未来,苏宜尹说道,厦门民盟美术院承载着广大盟员和社会各界的热切期望,今后要继续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为美丽厦门的文化建设尽书画家的社会责任,为点亮“中国梦”做出更多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