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方毅同窗,同被开除
高老原名高世求,1914年1月生,籍贯为福建惠安。他在家塾中上过5年学,以后又师从前辈诗家、书法家苏警予、谢云声先生。进入中学堂后,由于文科功底好很受老师器重。但那时政治混乱,学潮不断,高老追求进步,爱国爱乡,常和同学们上街示威游行,因此,他被当局列为危险分子,被开除出学校。一起被开除的还有同窗好友方毅(解放后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等要职),被开除后,已经加入共青团的方毅,因额头有一块红色胎记,易于被认出,就北上参加地下党和新四军。数十年过去,方毅成了德高望重的革命家和为人推崇的书法家,他和高老有过多次会面和密切交往,他曾亲笔为高老的书法作品集题写书名。
17岁,榜书一举成名
高老被开除后,一时茫然无措,找不到出路。恰巧当时有一家餐馆开业,经人介绍,高老凭一定功底和方刚血气,奋笔疾书,写下成名作“玉燕楼”三个招牌大字,每个字都有一米多见方,字迹刚健端庄,颇受时人称道,于是,声名鹊起。这书法艺术人生的第一次亮相,高老年方17岁。为了以后谋生考虑,高老重新取名高怀,从此,这厚实的名字逐渐被人叫响。十九岁时,高老即能与画家林子白先生一起举办书画展,并在上海报刊上发表临《石门铭》的书法作品。
磨穿铁砚 转益多师
每当人们请教学习书法门道时,高老总爱说:“我没什么特别的地方,唯一的门道就是认真和刻苦。”“我这人没有什么天赋,靠的是勤奋和认真,只懂得下苦功、下笨功……”
高老的笔墨生涯真是如他所言。年青时,由于社会动荡,迫于生计,定下心来钻研很难,他说:“我这一辈子耗去很多时光,青少年时为逃避日本人的侵占流亡到永春、闽西山区,中老年时又逢‘文革’动乱,很多想做的事做不成了……,想起来心很痛,真是如何一个痛字了得。”但他总是抓紧点滴时间练字。抗战胜利后,高老回到厦门,以鬻字为生,终日挥毫不止。特别是粉碎“四人帮”后,已年逾花甲的高老,青春焕发,为追回逝去的时光,他每天自己铁定“日课”至少写二千个字。他还常常参加各种笔会和书法研讨活动。有一次,因劳累过度,晕倒在洗手间,幸亏及时被人发现,很快送医院抢救,才避免出大事。笔者当时获悉此事,曾到医院探望住院的高老,这是1986年的事了,高老其时已72岁。出院一段时间后,有一次,高老到民盟市委开会,将回家时,他向我索要旧报纸,笔者方知:高老又在苦练书法了,因他练写大字需大量的旧报纸。高老曾在一首词中吟咏:“朝摹魏晋暮师颜,磨穿铁砚,凉燠不知年。”这种勤奋钻研、老而弥坚的精神,真值得大家学习。
“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高老十分赞赏苏东坡的这一名句,基于这一审美原则,高老对于书法流派上所谓“碑学”、“帖学”之说从不抱偏见,总是各取所长,中和兼美,他从“二王”入手,打下严谨、秀逸的坚实基础,继而拓宽道路,转学《瘗鹤铭》、《石门铭》、《郑文公碑》等六朝碑刻,以强其骨、壮其势、达其变。尔后,兼学颜真卿、翁同龢、于右任等名家的行草书,以更具洒脱飞动之美。因此,高老的“高体”能熔铸北碑南帖之长于一炉,形成古拙中含巧妙、厚重里寓灵秀、雄浑中兼飘逸的艺术特色。
品高学富 淡泊守拙
古名家多有警语:“资学兼长,神融笔畅。……资不可少,学乃居先。”“品高、学富,古之大家莫不备此。”高老在练字的同时,即十分注重学问和品格的修炼。他从小就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还作了数千张卡片,整理并撰写了一大堆资料和学习心得,对《左传》、《史记》、《前汉书》、《三国志》等史籍颇有研究。“文革”前,曾在全国性杂志《人文》上,发表过《关于重农抑商和汉代社会性质问题》等论文。但是,“文革”浩劫,家中所有藏书、笔记、卡片全部被毁。谈到决策失误,高老痛心至极,认为“影响到三代人”。高老常说:“读书多了,才有根底,根底壮了,写出来的字品格自高。”在高老呕心沥血吟咏的诗词里,洋溢着爱国爱乡、老骥伏枥、壮心不已的豪迈情怀,诸如:“盛世不知双鬓白,谁云垂老畏闻秋。”“欲将余年奋余勇,夜半闻鸡起著鞭。”“身逢盛世不言老”;有的诗篇透着洒脱高迈,不同凡响的豪气,诸如:“耻随流俗转,矢志学前贤”、“养我浩然气,荣枯不问天”、“无欲人多逸,忘机心自清”、“抖精神,献曝献芹,添瓦添砖”;有的诗篇则寄托着他盼望海峡两岸早日实现和平统一的殷殷之心,如“二分明月三分酒,一样相思两地愁,隔水凝眸东向望,长叹咫尺作鸿沟”……高老那富于书卷气的书法,是同他在史学和文学上的深厚造诣密不可分的。
高老素喜淡泊守拙,他自号“十庐”,意为:写了几十年字,总不见多少长进,无非“横平竖直”,一个“十”字而已,故取“十庐”这斋号。高老不喜浮华溢美,如其诗所云:“一曲归田乐,得失两忘怀”、“闲来曵摇山林,坐看浮云自卷舒。”但如果遇到民盟、书协、政协、老龄委组织慰问解放军,下基层为工人、农民、学生,为残疾人、灾民、红十字会、劳教人员题字献墨宝活动,凡有邀请,他都不顾年迈,不辞辛劳,乐于奉献;而对有的不义高额润资,他则断然说“不”,“最鄙嗟来食”。由此,他深为社会各界敬重。
成就非凡 淡泊谦虚
高老的书艺为书法界和国内外观众所推崇和喜爱,他的作品多次除参加全国等重要展览外,还被北京中南海、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日本东京成田山新胜寺等海内外重要单位所收藏,被收入多种作品选集、书法家辞典。1988年,高老作为中国书法家代表团成员赴日本庆贺空海法师入唐暨成田山新胜寺开山1050周年纪念,受到隆重接待。1990年,已76岁的高老应邀赴新加坡举办个人书法展,获得圆满成功。这次展览是中国和新加坡建交以后的第一次文化交流活动,新加坡新闻艺术部和国家大使馆主要官员莅临主持开幕式,书展期间,新加坡艺术名流、各媒体充分关注,盛赞高老的艺术和弘扬中华文化传统的精神。
古书法家有“心正则字正”的名言,追求书品完美的高老极重人品的“止于至善”,他是个十分谦虚的长者,现任厦门文联主席谢澄光著文道:前几年他曾对我说:“写字实在太难了,虽然常常写,但水平提高一步,却好不容易。”他古典文学的修养很高,诗词更是我的老师,可是他还多次虚心请我帮他看一看,有否欠妥之处。他写得实在好,倒是让我多得了一次学习的机会。
助人为乐 奖掖后进
高老对书法界晚辈的关怀和扶持可谓情真意切,不遗余力。每当厦门市书协举办展览时,高老总是对承办人员说:“我的随便挂都可以,因为大家对我较熟悉,往后面挂没关系,多把年青人的好作品挂在前面显眼的地方,效果更好。”他多次勉励中青年书法家“最好得学习一些古典诗词知识,如果会写更好,诗词与书法相通,对书法大有好处。”现任厦门市文联主席的谢澄光回忆说:“我学习诗词起步较晚,1985年到北京出席中国书协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时,著名书法家虞愚教授热情勉励我学写诗词。回厦后,我把这事告诉高老,高老听了很高兴,大加赞许,不久,就特别赠送两本自己常用的诗词格律书和诗韵书,帮助我入门。”他得知谢先生书法集即将出版时,满怀热情地为他用遒丽的小行书在彩笺写下长诗给予鼓励。他对市书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翁铭泉先生十分关心,多次给予热情帮助指导,还作为介绍人发展他加入民盟,为他在政协、民盟及各种书画界的活动中发挥才干搭桥引路。翁先生曾深情言及自己的成就“这当中对我影响最大,帮助最多当数高老先生了……”
“半世频忧患”,“苍松犹傲霜”,“中夜闻鸡舞,长怀百尺竿”……不知老之已至的高老正继续在无涯学海中劈波斩浪。
(原载2003、4《厦门政协》,2003、11《鹭江银潮》,2003、3《厦门民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