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图:左一为陈炳宜同志)
颀长身材、宏亮嗓音,眼镜后智光闪烁,额头上皱纹如刻……陈炳宜老师—— 一位勤奋正直、热诚质朴的古稀老人,历经风雨,留下了多少辛劳和光荣!
教书育人献爱心
1926年出生的陈老师,40多年的粉笔生涯中曾任市商业、基建、财贸等学校的教导主任,厦门一中、厦门六中的政治、语文教师。退休后又应聘到建筑、机械技校、集美水校、鹭江大学等校兼课。他的学生有的被评为各级劳模,有的曾在市委、区委的重要领导岗位,有的出任局长、副局长、银行副行长、公司总经理、经理……
几分耕耘,几分收获。“桃李满天下”的陈老师,忘不了自幼梦想当教师的情景,忘不了梦想成真后,下定决心,刻苦钻研的峥嵘岁月,忘不了伏案备课、批改作业、家访谈心、带队下乡劳动的一番番酸甜苦辣,当然,也多次领略了被评为市、系统、学校先进工作者、积极分子、“老骥奖”的舒心。
当年校园火热,今日师生情深。让我们撷取几段学生给陈老师的来信以见一斑:
“在政治上您关心我政治成长,在生活上您帮助我解决困境,这次我丢了两块钱,您毫不犹豫,拿了两块钱为我交了书簿费,这些我永远忘不了。”“陈老师,在来信中,您对我无比的关心和爱护,对我提出一些很宝贵的意见,打开了我前进的大路,为此,我以最衷心的热忱向您表示感谢!”“陈老师,您这位革命的教育工作者,也是我们敬爱的老师又培养出了多少能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的革命下一代!……我们现在已经用我们的双手,开出了五十多亩海田,我们将用我们的双手种下稻田,让劳动的汗水结出丰硕的果实,到时候,我们将亲口品尝我们亲手种出来的粮食,这该是多有意义的生活哪!请等着我们的胜利消息吧!陈老师,望今后多来信指导帮助。”“敬爱的陈老师,回想起您对我的帮助教育,使我从一个幼稚的小孩成长为有一定觉悟的中国共青团员,我想不到要怎样感谢您才好!……请相信我吧,我一定磨练自己,争取更大的进步!”
受教育者的馈赠永远是对教育者的最好评价与奖赏。
“世界需要热心肠”
教育线上,陈老师呕心沥血,不愧为人师表;社会上,陈老师助人为乐,关心国事,真可谓“热心肠”一个。他十分关心自己的第二故乡龙海县石美乡,1965年,陈老师把自己编写的两本政治学习资料和关于焦裕禄光辉事迹的小册子寄给石美乡党支部,为石美乡被评为专区先进单位尽心尽力。70年代,陈老师因病住院时认识了三位病人,患难之中见真情,陈老师把他们挂记在心,有的送去陈嘉庚编印的《验方新编》供治疗参考,有的亲知熬成药汤叫女儿送去医院,有的抽空时常到医院探望慰问。这些病友痊愈后或登门道谢,或写信致谢,或诚邀陈老师到家作客。他们结下了多年的患难之交。
1988年,陈老师在《厦门日报》上看到惠安退休教师陈法享致富后自办幼儿园的先进事迹,于是写信祝贺并寄赠二本自己编印的《幼师职业道德》小册子。1990年5月,陈老师在长途汽车站附近捡到一串钥匙,他急人所急,多方探听,了解到失主在市保险公司,连忙把这串钥匙交到保险公司值班人员那里转给失主。作为退休教师,陈老师时刻关心母校,把自己珍存的矿物标本15种赠送学校,以表达自己“离教不忘六中,退休永怀母校”的热忱。他应聘为学校教育教学调研组成员,认真深入课堂听课,经常与年轻的教师交换教学问题。1997年1月26日,陈老师读到《厦门晚报》文章《林青松:没心思过年》,获知市老劳模林青松因老伴身患不治之症,动了三次手术,家庭陷入困境。他立即于当天通过邮局汇100元表示关切心意。
“位卑未敢忘忧国”,陈老师退休后了解到当时国营、集体企业,特别是个体商贩偷税漏税十分严重,怀着强烈社会责任感,他花了近二年时间进行调查思考,经反复修改,向省税务局提出《关于采取严密措施、减少偷税漏税和养成公民纳税良好习惯》的建议。在建议中,他揭露了不法之徒的七种丑恶行径,提出了针对性较强的十条解决措施。一个多月后,省税务局回信答复:“您给省局局长的来信及建议收悉,很有参考价值。”省税务局还委托厦门市税务局派出二位干部到其家中送给陈老师二本税务手册和一个印有“协税光荣”的手提包。不久后,陈老师又据自己调查的材料以“一个关心国家税务事业者”向市税务局提出护税的四个问题与对策。
争当“精神文明的传播者”
小从一串钥匙,大至国家经济政策,陈老师身体力行,勤作奉献。为了精神文明建设更上层楼,陈老师退休后不顾年迈,在宣传阵地上笔耕不辍,再次焕发出了自己人生的“第二春”。
如今,他的著作已有《建筑行业职业道德》等5本出版发行,编辑、编审的书籍有《厦门工人运动史》、《光辉的胜利》等六本,在各类报刊上发一有的文章有:教学类《略论政治教师应有的政治修养与业务素质》等11篇;政治时事类《略论从“走俄国人的路”到“走自己的道路”》等10篇;社会问题与道德建设类《谈社会公德及其社会管理》等22篇;经贸类《加快步伐把我国对外贸易推上新台阶》等9篇;在各种研讨会上发表的论文有在厦门市精神文明建设研讨会上发表的《关于我市创卫与城市管理的思考与研究》等5篇。此外,还有未公开发表的各类文稿几十本,计几十万字。
陈老师,这个退休而不休的“热心肠”,“余热”还扩散至电波。1996年6月初,市电视台邀请市老龄委主任林源和他等人座谈尊老敬老话题,于当月11、12日在《看厦门》栏目播出。1996年10月15日中午,市广播电台经济台邀请陈老师到电台现场直播家庭伦理道德问题,当日上午,上市家庭教育研讨会上,电视台记者采访他谈传统家教与当今家教的联系与区别问题,于16日在二套播出。陈老师事业有成,教子有方,他的儿女中,有的现任副区长、有的挑起财务科长重担、有的长年坚持在矿区奋斗,他言教的强烈说服力是源于他身教的厚实基础的。
近年来,始终活跃在教育、经贸、宣传等阵地的陈老师先后被选为市国际经贸学会理事、市精神文明建设研究会会理事;受聘市经纬编辑出版报务公司副总编、《厦门国际经贸》杂志编委、编辑部主任、厦门市职业道德丛书编委;荣获市教委、教育基金针“老骥奖”、家教先进工作者、市委统战系统为经济建设服务先进个人、《厦门特区调研》积极作者、新华社《参考消息》报社荣誉读者等七次表彰。他的论文两次获得市精神文明建设研究会三等奖,一次获得市家教研究会论文二等奖。他的一篇国际经贸论文被跨世纪改革发展文献丛书编辑部收入《中国跨世纪改革发展文献》一书,另一篇家教论文被收入《中国当代学者论文精选》一书中。
今年四月,陈炳宜老师光荣入选于由中国社科院等十一单位有关领导和专家任顾问和编委、四川省社科院主持编写出版的《中国当代学者大辞典》,被推荐为统战系统精神文明宣讲团成员。喜讯传来,学人同贺。陈老师在连称“受之有愧”之余,老当益壮,在精神文明建设线上忙乎得更欢了。
愿陈老师如同他现在仍时常足蹬的“永久牌”自行车一样,健笔常握,青春永葆。
(原载1997年7月《厦门盟讯》第3期、2000、3《鹭江银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