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厦大化学系,这个我国乃至国际上著名的教学科研机构,占有福建省中科院院士的一半以上,原中国科学院院长卢嘉锡即在此起步。在这人才济济的专家学者群里,有一位默默勤奋从事科研的后起之秀,他就是荣获1996年度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等奖项的黄荣彬教授。在2001年底召开的民盟厦门市“九大”上,黄教授荣任市委常委。 一直以来,在厦门大学化学系的原子团簇研究小组,黄教授与他多年的合作伙伴郑兰荪教授一起,瞄准国际科学前沿,向寻找C50发起了冲击。由于他们的勤奋执着、团结协作,他们果然如愿以偿—— 2004年4月30日,美国《科学》杂志发表了厦门大学郑兰荪研究小组完成的有关新型富勒烯C50CL10的合成与表征研究成果。这信息在国际学术界即刻引起极大反响:美国的《新科学家》杂志、《化学工程新闻》杂志及英国的《物理网站》等国际科技媒体都在第一时间内报道和评述了这项“里程碑式的”重要成果。 美国《科学》杂志是国际科学界公认的权威杂志。能在该杂志上发表论文,可以说是在某种程度上对科学家研究成果的最大肯定。国际上许多重大的科研成果大都发表在《科学》上。由于其独特的学术地位,国内许多大学、科研机构为鼓励科研人员在该刊发表论文,都制定了优厚的奖励措施。2004年6月25日,厦门大学为C50研究小组举行表彰会,他们获得了10万元人民币奖金。这是厦门大学首次以学校名义重奖研究小组。多家媒体报道了这一新闻。可以预计的是,应用这篇论文所介绍的合成思路与方法,其它小于C50的富勒烯分子也都可能一一合成出来,科学家们就可以深入使用它们,研制出一系列的新型物质,广泛应用于医疗、高效电池、超导等众多领域。 自上世纪80年代末,黄教授基于对电子、化学等方面的广泛涉猎,在这团结奋进的集体里,发挥着超强的创新与动手能力,有人称他“想得到都做得到”。他们在中国最早开始了原子团簇的激光产生与研究,获得了辉煌成绩,黄教授因此被授予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进入90年代中期,他们把研究重点转移到了新型团簇的宏量制备方面,开始了寻找小富勒烯的漫漫征程。没有现成的方法,他们就自行研制,建立了液相电弧、辉光放电、微波等离子体等多种合成方法,没有可借鉴的分离分析经验,他们就不断摸索,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方法。经过几年努力,他们终于合成、分离并表征了一系列更小的碳团簇分子,取得了阶段性成果。1997年,他们就获得了C20CL10并表征了它的结构,研究成果发表在美国化学会志上,在当时也引起了广泛关注。从C20到C50,他们又付出了7年的时光与艰辛。这里,还包括民盟盟员谢素原博士和另外几位教授、博士生的重要的协同作战以及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的鼎力帮助。 2004年底,《厦门日报》评选当年度感动厦门的先进人物与集体时,又报道了该研究小组的事迹,在3幅彩照上,有两幅是黄教授手托C50模型的正面与侧面形象。著名期刊《群言》2004年第九期也刊载了长篇报道文章。 戴着眼镜、身材健硕的黄教授正当年逾“不惑”的壮年,他言语不多,厚实中透着睿智。1977年,黄教授从霞浦一中毕业后下乡插队,当年,这位高材生就考入了厦门大学化学系。1981年,他以高分考上本系硕士研究生,三年后获得了理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于物理化学教研室。1988年,他开始涉足我国尚属空白的原子团簇基础科研领域。 原子团簇是当时化学和物理学界共同感兴趣的研究焦点。黄教授在经验不足,国内技术基础薄弱等困难条件下,根据当代科研学科交叉、相互渗透的特点,综合利用激光技术、真空技术、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以及许多物理的概念和方法,自行设计研制了国内首台激光等离子体源飞行时间质谱计,在这台先进的实验装置上,开展了碳、磷、氮、硫等非金属元素以及它们与一些金属元素构成的多组原子团簇激光溅射产生的飞行时间、质谱探测和结构分析等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先后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学术杂志上发表了80多篇学术论文,在该研究领域产生了良好影响,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重视。科学成果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和国内领先地位。 独特的学术思想和勇于拼搏的创业精神,使得黄教授的多个科研课题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分别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以及国家教委“跨世纪人才基金”的资助,从而使他得以建立起自己的实验室,还研制成功了“串级飞行时间质谱仪”和“离子阱质谱仪”,依靠这些设备,他完成了多项科研课题、取得了丰硕成果。 作为民盟市委常委、民盟厦大总支副主委、思明区政协委员,黄教授积极参政议政,发挥了很大作用。他关于修改宪法的一些意见、关于厦门中山路的改造要加强决策的民主化与科学化、关于要重视高校民主党派作用的发挥、关于立法要注重严密性科学性等建议与提案,都受到重视并采纳。 黄教授朴实直率,参政议政时常常快人快语。为了社会的和学校的工作他不爱拐弯抹角,而是“直奔主题”,不顾情面地提意见(包括在学校的网站上),为此,有的人感到很不舒服,但黄教授认为:民盟作为政党,如果对社会、对学校不关注,不参与,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他是盟务的热心人,在自己繁重和复杂的科研与教学任务之外,经常参与组织总支的和支部的各种活动,2006年厦门民盟举行“李公朴·闻一多杯”乒乓球赛,他自告奋勇担任厦大总支代表队的领队,盟员生病时,他热情看望,有困难时也努力帮助解决,他看到一些有新意有深意的精彩文章,就热心及时地发“依妹儿”给厦大盟员和盟市委机关干部,在学习提高上“共享”。 科海无涯,政坛方兴。成绩只能说明过去,一切还须从零开始。人民的殷望、领导的鼓励,是人生价值的社会肯定,更蕴涵着多重的鞭策。如今,重任在肩的黄教授豪情满怀,正戒骄戒躁、再接再厉,向着新的奋斗目标努力冲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