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耘在光谱化学领域——记中科院院士、福建省劳模、民盟盟员黄本立

    
    
1955年黄本立先生在长春

(上图:1955年,黄本立先生在长春实验室)

 

 

    今年荣获省劳动模范称号的黄本立,1993年就当选为中科院院士,1988年至1998年曾连任福建省政协常委。已经78岁高龄的他,仍然思维敏捷、精神矍铄,又带博士生又搞科研。在辉煌的奋斗生涯中,黄先生有多项闪亮的“第一”。

    1957年,第一个创立一种可测定包括卤素在内的微量易挥发元素的双电弧光谱分析光源,这项成果被国外著名专家誉为“最完善的双电弧光源”。

    1960年在我国首次建立原子吸收光谱装置并开展研究工作,发表了原子吸收论文;

    1984年成为我国第一位以原子光谱分析为研究方向的博士生导师;

    1988-1989年在国内首次以该研究方向招收一批从国外回来的博士后研究人员;

    1993年成为我国第一位以原子光谱分析为研究方向的院士;

    2000年第一个创立流动注射电化学氢化物发生法、不用一氧化碳的镍蒸气发生法……

    此外,黄院士所主持的“光谱感光板测光自动化”课题、多种环境标准参考物的ICP-AES定值分析工作等多个项目曾荣获中科院重大科技成果二等奖4次,三等奖2次;国家科委科技进步二等奖一次;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一次;吉林省重大科技成果二等奖一次;福建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一次。他在国内外发表论文已逾二百篇……

 

 一

    1925年出生于香港的黄院士,毕业于广州岭南大学物理系,1950年到长春东北科学研究所工作,在该所及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从技术员直至博士生导师,工作了36年。1986年调到厦门大学,历任化学系教授、校学术委员会委员、现代分析化学研究所长等职。曾任中国科技大学、吉林大学、中山大学、德国Duisburg大学等九个院校的兼职教授。1999年以来,担任中国化学会理事长,中国光学学会光谱学委员会副主任、《光谱学与光谱分析》主编以及《分析化学》、《分析科学学报》、《化学进展》等十多种国内外期刊的编委或顾问。

  上述每一项成果的取得,每一个职务的受任,每一篇论文的发表……都凝聚了黄院士多少春夏秋冬的辛劳啊!采访中,一向淡泊低调的黄院士不愿多谈(一方面也是工作太忙),但从侧面了解的几件事情里,我们也能见诸一斑:

  1950年,刚从祖国的南方一下子来至北方,从常年气温30度降至最冷时零下30度,一般人很难适应,困苦不堪,但黄院士“无动于衷”,他说:气候、饮食等生活条件再差我也能适应,因为从小父母早亡,我只和弟弟相依为命,养成了勤奋刻苦的习惯。但不能忍受的是“文革”浩劫被剥夺工作权利,浪费了多年宝贵的时光,最使我痛惜。

  1986年,刚调来厦大,住房还无法解决,黄院士只得和夫人住在离厦大很远的小区,当时已经61岁的他,天天要挤公共汽车上下班,这使他每天早出晚归。当时,治安状况很差,黄院士的手提包曾被小偷割破7次,换了3个。

  工作至凌晨二、三点,这是黄院士的“家常便饭”,他有一个固执的己见:实验不做好,坚决不睡觉!由于睡得少,人比较消瘦,加上个子长得不高,女儿经常开玩笑说他是“二等残废”。……

 

    1998年荣获教育部“全国优秀教师”称号,2002年荣获“福建省优秀专家”称号的黄院士,为培养各种层次的科技人才做了大量的工作。从50年代至60年代,他为有关企业、研究所和中科院举办过多期光谱分析技术培训班,培养了数百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员,这些学员均已成为各单位的技术骨干和学术带头人。1984年至今,黄院士共培养硕士生12名、博士生10名、博士后8名。这些人中不少已成为高校领导、博士生导师、院系、研究所、企业的领导或技术骨干,还有一些人在国外做博士后或任科研职务。他在给学生上课或与他们相处时,经常用实例说明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的重要性,教导他们做学问先要做人的道理。他在出访时,也常常就近看望他在国外的学生,和他们讨论科技动态或论文,介绍国内情况,希望他们学成后回国工作。另一方面,黄院士也虚心向他们学习自己所不熟悉的知识。

  黄院士还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了解国外科技动态。1982-2002年,他先后20多次到10个国家和港、台地区参加学术会议、讲学和访问。他于1992年、1995年分别应邀到新加坡国立大学和美国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Amherst作为期两周以上的讲学和交流,1998年应德国Duisbarg大学邀请任客座教授讲学和交流两个月。20年来他应邀在各国举办的国际学术会议上作过大会报告7篇、特邀报告20篇。1996年主持了厦门国际光谱化学高级研讨会,10多位国际知名学者出席了会议。1997年代表我国申办第5届亚洲分析科学会议成功并主持了1999年在厦门召开的这个会议。他还担任过第31届和即将担任33届(2003年)国际光谱会议的顾问委员会委员。他和国外的多家仪器厂家有广泛联系,争取到不少厂家捐赠的大中型仪器。

 

     人类历史上有许多科学家因坚持真理而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和迫害,有的甚至献出生命,例如阿基米德、哥白尼、布鲁诺等。在我国科技界历来有许多志士仁人勤奋工作,顽强攻关,不计条件,淡泊名利,“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

但另一方面,科技教育界也出了少数败类。近年来,各种媒体披露了不少抄袭、弄虚作假、歪曲事实、更改数据之类的丑闻。黄院士对此深恶痛绝,奋起抨击。为配合中科院的倡议,黄院士近两年来不辞劳苦,积极参加各种有关活动,多次应邀在国内及国际学术会议上就科学道德问题作报告。他广泛搜集资料,精心制作了一套内容充实、画面生动的幻灯片,用历史上许多科学家坚持真理的事例,对照今天科技界存在的弄虚作假、抄袭剽窃等丑恶现象进行严厉批判。他从各个角度详尽阐述恪守法纪和科学道德准则的重要性,同时鼓励年轻人勇于挑战权威,勇于追求真理,坚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信念。据不完全记录,他自2001年以来,曾在第二届海峡两岸分析化学会议、中国化学会应用化学学术报告会等5个大会上,到厦门大学海洋环境学院、化学化工学院等4所大学做相关报告,他的报告深深地打动了听众的心,会后多位有关单位领导、院士要求拷贝他的报告和幻灯片资料作为参考。

  2002年12月,黄院士作为“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巡讲团的成员应邀参加了在中山市召开的中国科学院“弘扬科学精神,加强科学道德建设”研讨会,围绕科学伦理与道德建设这一永恒课题同众多与会院士、学者进行探讨。12月16日下午他与另一位院士分别作《科学精神与科学道德》、《自力更生,发展我国核武器事业》的专题报告,精彩的报告在听众中引起热烈反响,12月17日《中山日报》在头版报道了这一消息,发表了黄先生为听众签名勉励的照片。

    “凡不正之石绝无佳作。”这是黄先生信奉的座右铭之一。当年齐白石大师对治印的这一警语正被黄先生“同理可证”于治学,他将继续探索光谱化学的奥秘,继续为科学道德的尊严而搏击进取。

      注:2005年黄院士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原载2003、9《福建统一战线》,2003、4《厦门民盟》,2004、5《鹭江银潮》等)

  • 耕耘在光谱化学领域——记中科院院士、福建省劳模、民盟盟员黄本立已关闭评论
  • 3,974
    A+
    2012年02月21日
所属分类:盟员风采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