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写民主春天的亮丽

 编者按:211,农历新年初二,民盟厦门市委原调研员陈耀中同志因突发心脏病抢救无效,不幸逝世。陈耀中,笔名闻羽,1949年生,曾就读于厦门师范学校。1969年响应党和国家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号召,赴清流县插队,期间担任了多所农村小学教师。1979年回厦,并于19832月调入民盟厦门市委会机关工作并加入中国民主同盟,直至20095月退休。作为一个专职盟务工作者,他无限热爱民盟组织,全身心投入盟务工作。无论在职还是退休后,他都以满腔的热情,为民盟的事业和社会的进步倾尽心力,曾获厦门市文明市民、福建民盟优秀盟务工作者称号。陈耀中同志去世后,社会各界许多朋友们都对其逝世表示痛惜。218,民盟厦门市委主持耀中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原中共厦门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巡视员曾汉中,盟市委副主委朱奖怀、秘书长王东良,民盟市委原副主委叶必勇、奥运冠军侯斌、叶超群等耀中生前领导、同事、好友及亲属百余人出席吊唁。《厦门晚报》“逝者”栏目记者采写了陈耀中的事迹。为缅怀陈耀中同志,本刊特刊发盟员同志两篇纪念文章,以悼逝者。

 

 

抒写民主春天的亮丽

 

——缅怀民盟厦门市委原调研员、厦门市文明市民陈耀中同志

 

·詹永智·

 

200010月,笔者考入民盟市委工作。最初,这位笔名“闻羽”、有着近20年盟龄的同事并没有引起我的注意,因为他过于简朴的穿着、瘦削的身材、清癯的面孔,让涉世未深、阅历浅薄的我只能将他和“平凡”、“书生”联系在一起。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才逐渐深入了解这位常把民主、民盟、闻一多、李公朴等词挂在嘴边的同事。

认识陈耀中同志多年了,感受最深的是他的满腔赤诚和爱国爱盟之心,他的敬业心和社会责任感,他旺盛的创作欲和投入情。几年来,他写下的有关对社会、对民盟思考的各类文章不下百篇,采写的“盟员风采”通讯不下70篇次,这些文章多数发表于各级报刊上;参政议政的文章也超过20篇,其中10多件被民盟市委转化为市政协提案。为此,他曾被评为省民盟优秀盟务工作者、市统战系统宣传工作优秀通讯员、市直机关优秀工会工作者等,并连续两年获评民盟厦门市委参政议政、宣传信息工作先进个人一等奖。

 

信奉民主求力行

常与陈耀中同志探讨古往今来,宗教、哲学、政治等问题,而谈论最多的,还是“在其位谋其政”——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问题。每当此时,陈耀中同志总是双目炯炯、如数家珍,比如新闻舆论监督、权力制约、依法治国、反腐倡廉、村民自治、基层选举、人大代表竞选等等。所以,称呼陈耀中同志为我第一个“民主启蒙老师”是一点都不为过的。

陈耀中同志当然不是民主理论的创造者,他只是用自己的笔,不遗余力去传播和实践民主的精神,他有一种“以发扬民主为己任”的浓厚情结。陈耀中同志坚信:民主具有普世价值,只有民主才能使中国跳出毛泽东和黄炎培在延安“窑洞对”中提到的朝代兴亡更替的“周期律”,才不会“政息人亡”,才能使中国真正实现现代化,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陈耀中同志确信,民主意识需要培养,所以,他用饱含感情之笔写下了诸如《 “民主第一,人民万岁”》、《民主就是老百姓当国家的老板》、《让民主解码“黄氏定律”》、《民主能否当饭吃》、《抒写民主春天的亮丽》、《民主新路:“征腐恶”的“万丈长缨”》、《携手共迈民主路》、《“实行了民主好处多”》、《让更多“公共知识分子”亮剑》、《厦门应在民主与法制建设上走在全国前列》等数十篇颇具深度的论述民主的文章。

陈耀中同志没有把对民主的探索仅仅停留在口头和书面上,他深信,对真理不仅应当“慎思之、明辨之”,更应当“笃行之”。所以无论在工作还是生活中,陈耀中同志都极力倡导民主精神,反对个人迷信和盲从。他建议,在机关内不论职务高低,一律互称姓名、同志。

 

知盟爱盟倡传统

陈耀中同志对民盟一往情深,他曾坦承其感情基础是一种“知识分子意识”,是受到盟的先烈和许多像曾金榜、公维贵、郑道传、韩国磐那样的优秀盟员的感染,受到统战部、民盟领导和盟员的激励而产生的奋发精神。从初中开始,他就成了马克思、恩格斯等革命领袖及革命家、文学家、教育家郭沫若、陶行知等的“粉丝”。面对社会上许多关于民主党派是“花瓶”、“摆设”的说法,陈耀中同志痛心疾首。

回想民盟成立之初,全国成员不过区区数千人,然而却能和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并肩战斗,对抗战胜利和推翻国民党反动独裁统治产生重大影响。建国初期,民盟先贤担任着众多国家要职,有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张澜、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沈钧儒、司法部长史良、交通部长章伯钧等等,为建立和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做出了重要贡献。民盟何以能够发挥如此巨大的作用?陈耀中同志陷入了深思:民主党派存在的价值何在?民盟的前途何在?他清醒地认识到,要想得到社会的认可,民主党派必须发挥优良传统,争取更大光荣。

民盟中央曾对盟的传统精神进行过总结:第一,坚持爱国、理想、信念,以天下为己任。第二,正直正派、学有专长、甘于奉献。第三,修德守身、淡泊名利、自尊自强。陈耀中同志对此深表赞同,他认为其中最重要、最根本的还是追求民主的理想和信念。为此,他建议在全盟广泛开展学习与探讨,并建议在《厦门民盟》刊物上开辟“我与民盟情结”、“知盟爱盟”栏目,他自告奋勇拟写征文启事,带头投稿,先后写下《费老:赞声中的沉重思考》、《继赞声中的沉重思考》等大量思考和讴歌民盟精神传统的文章。

陈耀中同志认为民主不仅是执政党和政府的事,作为民主党派,民主更是其生命之所在。他倡导在盟内会议上,不论发言者身份高低、资格深浅,每个人都应当严格限时发言五分钟,最后才是自由发言时间,以免经常出现“一言堂”、“打包场”现象。在盟内座谈会、支部活动等各种场合上,陈耀中同志总是抓住一切机会进行民主知识普及教育,广泛传播民主的价值。他曾上书民盟中央,并在盟内会议上多次建议应当尽快成立民主教育委员会、民主法治委员会、盟史资料委员会及盟史宣讲团,以加强盟员的政党意识、民主意识和参政议政热情。

陈耀中同志深深知道,光靠一人之力是无法成就大事业的,但他深信,虽然个人的力量绵薄,但如果每个人都拿出志愿真诚的勇气,都尽心尽力去做,那么就会不断影响身边的人,最终形成万马奔腾之势,实现政治文明的全面小康社会。

 

“乒乓外交”促盟务

陈耀中同志对乒乓球的痴迷是盟内外闻名的。他执著的体育精神是他热爱生活的真实写照。他不仅是一名铁杆球迷,还是乒乓球运动的热心推广者,担任着厦门市残联乒乓球队教练和市直机关体协委员职务。

40多年前,陈耀中在举国上下一片乒乓热中开始与国球“亲密接触”,从此结下不解之缘。为了做到工作、爱好两不误,陈耀中同志巧妙地把乒乓球与盟务工作巧妙结合起来,不失时机地在盟内开展“乒乓外交”。每逢民盟成立周年庆或者李公朴、闻一多等先辈的纪念日,陈耀中同志便建议:请吃饭不如请流汗。1991年以来,经他建议盟市委先后举办了一届“民盟杯”精英赛、三届“民盟杯”邀请赛及“李公朴杯”、“闻一多杯”、“团结杯”等乒乓球比赛,有效促进了盟内外的联谊交流。陈耀中同志还经常发起组织并积极参加市直机关、市政协、市统战系统等球赛,每每载誉而归,他以球会友促盟务的经验曾在《福建盟讯》上刊登、在省社院作过介绍。

陈耀中同志乐于发动身边的同志一起参与乒乓球运动,他认为体育对于增强体魄和健全人格都有重要意义。“力量、速度、落点、旋转、弧线”、“蹬腿转腰带肩肘,小臂手腕快速收”,他总是手把手、耐心、毫无保留地向大家讲解打球要诀。他先后创作了《国球,我的最爱》、《飞旋的国球》、《激壮磅礴腾新辉——致孔令辉》、《柔韧美丽——致乒乓“全满贯”得主王楠》等作品,忠实记录了自己对于国球的热爱和感动,并提出《厦门应建正规标准的乒乓球馆》、《建议我市学校大力开展乒乓球运动》等提案,为倡导国球运动奉献心力。

 

1995年起,耀中每年春节在社区自费连续举办了15届“三好杯”乒乓球赛,培养了许多优秀的乒乓球苗子。应市残联的请求,他组建了我市残疾人乒乓球队并亲自担任教练,从此他投入了几乎全部的业余时间和精力,近10年如一日。他所带的残疾人乒乓球队不负众望,在各种残疾人全国、国际性乒乓球大赛中频频摘金夺银,由他执教的弟子叶超群更是在2008年北京残奥会上获得一金一银佳绩。他多次被授予厦门市优秀残疾人体育工作先进个人、残疾人工作先进个人。2004年被授予厦门市文明市民。

退休后,陈耀中同志身退心不退,他走进学校,深入社区,言传身教,利用丰富的阅历经验,更加投入到钟情的少年儿童乒乓球培训事业,获得了广为传颂的赞誉。他为人谦逊,生活节俭,家庭和睦,敬老爱幼,是一位受人尊敬的慈父孝子。

    陈耀中同志十分关心年轻人的成长。他常以爱因斯坦26岁发表《相对论》、马克思30岁、恩格斯28岁发表《共产党宣言》的事例来勉励年轻人。在私底下及公共场合,陈耀中同志对年轻人的上进心和工作成绩总是给予积极肯定。

耀中同志热情讴歌社会上见义勇为、积极进取的先进事迹,曾创作诗歌礼赞救护轻生者的记者刘罡、白血病患者沈蕊霞、厦大患癌症教授陈天恩等,他到医院将作品送给患者并捐钱,鼓励他们战胜病魔。从2004年起,他每年春节组织家庭音乐会。“少年强才能中国强”,从2006年起,他坚持在“六一节”组织社区儿童才艺表演,在槟榔中学义务培训乒乓球人才、教人拉二胡、小提琴,为社会和谐增添一点亮色。

 

后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耀中同志没有任何征兆地、突然地永远地离开了我们。耀中同志的逝世,使我们失去了一位好盟员、好教练、好球友、好同志。他虽离我们而去,但他矢志报国知盟爱盟的精神、热心公益关注弱势的品德、崇尚勤俭一心向善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继承和发扬,我们要以他为榜样勤奋学习,努力工作,再创佳绩。 耀中同志,一路走好!

  • 抒写民主春天的亮丽已关闭评论
  • 2,251
    A+
    2013年06月08日
所属分类:盟员风采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