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荣膺全国文明城市之后,更应清醒地反思农村环境卫生仍然存在的诸多突出问题,这是许多有识之士的呼声,也是广大农民的心声。民盟厦门市委专家组经过深入的调研考察,发现我市农村环境卫生形势依然严峻,问题依然突出,其整治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一、当前我市农村环境卫生存在的五大突出问题。 一是水质污染日趋严重。就集美区农村而言,区内一些海域、内河、沟渠、池塘乃至水井、水质存在着发青、发黑、发臭、变味现象,并有不断恶化趋势,如杏林村全村生活污水横流(无排污管道)、池塘成为一潭死水、污水,水井无消毒且还在饮用,令人担忧;深青村的多处池水发黑、藻类滋生、臭气冲天,“后溪”流域改造虽耗费巨资、高筑防堤,但溪底根本没有清理,河泥淤积,杂草丛生,污水直排入河,垃圾堆满河域,治又复生。至于海沧、同安、翔安广大农村的水质等污染,就更为普遍与突出,危害更为严重。 二是大气污染不断加剧。各种小型工业企业废水无处理的乱排放,水产养殖中饲料发酵气体的排放,人畜粪尿中氨氮、硫化氢气体的排放,各种生活垃圾腐烂气味的排放,建筑工地及农村道路扬砂扬尘等,形成大气混浊、异味、怪味、臭味,使本来空气清新的乡村变得难闻、难熬。如杏林村村民深受空气污染之害,后溪流域村民遭受污水的臭气污染,灌口地区“制香厂”排放污水废气等,群众反映强烈,苦不堪言。 三是生活垃圾及人畜粪尿污染已成为农村一大灾害。当前,农村自身的生活垃圾、土头垃圾堆积现象四处可见,有的堆积如山,长期没有清运,也无处运埋;村边路口、房前屋后、公共场所广受垃圾包围。加上原来作为宝贵有机肥料的人畜粪便已基本上被弃之不用,四处横流,不堪入目。正因为大量的生活垃圾、工业垃圾以及日常大量排放的人畜粪便“同流合污”,已成为农村一大灾害性污染,它将可能成为今后突发性疫情发生的最大隐患与源头,不可掉以轻心! 四是土壤污染、植物污染、养殖污染、餐桌污染已成链锁反应,危害日渐加大,后果不堪设想。尤其是土壤污染似乎被人视而不见,少有人提。其实,其隐性污染不亚于显性污染,主要是长期无度地大量使用化肥及剧毒农药,据了解,我省各地化肥施用量从建国初期的十公斤以下,增加到现在130公斤左右,增加15—20倍;农药量也剧增至20—30倍,导致土壤硬化、酸化、恶化(土壤中各种有害物质大量增加)。由此,直接导致了农作物如稻米、蔬菜、水果等污染;养殖业中鱼、肉、禽、蛋的污染,这些综合性污染最终形成链锁反应,也就成为“餐桌污染”,日积月累,无疑将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五是“六害”回潮,危害四方。所谓“六害”指蚂蚁、蚊子、苍蝇、蟑螂、老鼠、养犬。如今,“六害”回潮迅猛,已从农村蔓延到城市,尤其是在污染严重的农村,蚊蝇成群、蚂蚁结队、蟑螂四窜,令人心烦;加上田鼠、家鼠、狼狗、宠狗四处流窜,危害加剧,令人不安,许多医学专家提醒:各种垃圾、污水、废气污染加之“六害”肆虐,混合、重复污染,将极易成为诱发突发性疫情的“罪魁祸首”,务必高度警惕。 此外,农村还承担着城市生活垃圾、医疗垃圾转嫁之苦,倘若不切实重视加以整治,势必酿成严重恶果。至于当前农村禽流感的防控形势亦相当严峻,万万不可忽视。 二、我市农村环境卫生趋于恶化的五个原因分析。 一是自然生态植被破坏。森林、草地、山体、河道、良田等自然资源,屡屡遭到人为破坏——乱侵占、乱开发、乱毁坏已经到了严重失控地步。泥砂流失、河床变浅、水流混浊、设施毁坏,气候异常、旱涝灾害不断、赤潮逐年增大,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二是工业“三废”的乱排放。它已成为人为破坏生态环境卫生的一大主因与“杀手”。至今,工业尤其是乡镇工业企业的排污,多数没有有效处理,或无达标处理,或无能处理,或根本无人管理,以致岛外的乡镇乃至整个农村环境卫生日渐恶化,祸害无穷,令人忧虑。 三是各种生活垃圾已从城市包围了农村。随着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人口增加,各种生活垃圾的日产量也与日俱增,难以消化。在岛内,城市生活垃圾基本上做到日产日清,污染较少,而在广大农村,垃圾成堆成山,难以清理,加上城市垃圾不断转嫁于农村,危害更大,疾病频发,也直接加重了农村负担。 四是农村自身的人畜粪尿乱排放。以往,农民群众把人畜粪尿等农家肥视作肥田之宝,充分加以利用,而自实行市场经济尤其是农村生产责任制之后,由于利益的驱动,急功近利思想的支配,基本上放弃了农家肥的使用,且以“杀鸡取卵”和“卫生种田”的掠夺式生产,简单地大量地采用化肥,这样,不仅严重破坏了地力,也使大量人畜粪尿失去归宿,无人问津,四处排放,成为一害。 五是长期、大量、无度地使用各种化学肥料与剧毒农药。其使用量比建国初期平均分别增长了21倍、33倍,完全处于无度、无控状态,而且还在日渐加大(虽有农药检测,但多数只停留在对出口农产品用量限制上,其余的管理也难以到位),因而,直接污染、破坏了土壤、水质、空气,间接污染了植物、食品和人体,污染不除,祸害不止,已经成为一大社会难题。 三、大力整治我市农村环境卫生的五条对策建议。即务必做到“五个要”。 一要思想认识到位。首先,各级党政领导,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农村环境卫生问题,把它作为重中之重的大事要事来抓,把它视为关心人民疾苦,保护农民健康乃至全社会安全的一大善举,是将“三个代表”、执政为民落到实处的具体行动。只有思想上的认识到位,才有行动上的举措到位。同时,要加大对广大农民群众的环境卫生意识宣传教育,提高其自身的环境卫生素质,增强农村内在环保意识与共识,实行内外结合,上下达成共识,形成合力,切实整治则大有指望。 二要实行重点转移。要把环保与卫生整治的重点从岛内转向岛外,从城市转向农村,要从战略高度,有计划、有步骤地实行转移,这是广大农民群众和农村基层干部的一致期盼与共同心声,也是实现农村城市化、构筑海湾型城市和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必然要求,是厦门荣膺全国“文明城市”之后的又一大举措,只有重点转移,才能功成名就,建议市政府务必加紧制定这一重点转移的具体方案,并加大实施力度。 三要保障规划先行。要切实加强农村环保与卫生整治工作,必须把它纳入城区管理统一规划,当前,我市虽有这个规划、那个规划,就是缺乏对整个农村环境保护与卫生整治工作的统一规划,应当认真反思,总结教训,把农村环境卫生管理工作纳入大城市框架,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整治、统一管理,真正实现城乡规划管理一体化。当前,当务之急是要把整治农村脏乱差的恶劣环境作为一大紧事要事,规划出先急后缓的整治方案,分期分步加以实施。 四要实行硬件配套。实行硬件配套建设,要仿照城市做法,由各级政府统一配套建设清洁楼、公共厕所、垃圾池、垃圾处理场、各种卫生容器,以及保洁车辆、清运车辆等,实现硬件建设的规范化、一体化、标准化。同时,要针对农村普遍存在的缺乏排污管网建设的严重弊端(这是导致农村生活污水、人畜粪尿、工业污水及日常雨水无处排放、四处横流的主要原因),社会各界人士强烈呼吁要把农村地下排污管网建设作为农村重点基础工程,进行科学配套建设,在目前农村集体经济还欠发展的困境下,建议由市财政统一投入,区镇进行配套,抓紧抓好这一事关农村环保大局的基础工程建设,逐步实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生活污水集中处理、人畜粪便利用处理(如沼气等)、工业排污统一处理,最终实现科学治理。 五要建立健全“两大保障”体系,即体制机制与财政投入的保障体系。 首先,要建立健全环境卫生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建议:一是针对目前环保部门存在的机构老化、观念老化、职能老化问题,建议在新的历史时期重新建立健全市、区环保体制。二是对农村所在镇(街)、村(居),要配套设立专门的环保所、站和卫生管理所、站,有专门机构和专人负责。在村(居)委会一级,要设立(聘请)2—3位卫生管理员,各村配备专门保洁员(按照人口比例聘请保洁员,如200——250人,配备一位保洁员,每村配备8—12人),由市、区、镇、村分级按比例摊派投入,并加强卫生防疫工作,只要做到“五专”:即有专门机构、专门编制、专门队伍、专门督查(人员)、专门经费,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体制、机制上缺陷与缺位。三是区城管办、执法局以及城监、环卫队伍,要担负起把环卫工作重心从城市转向农村的艰巨任务,甚至应当把农村卫生管理作为重头戏,各级政府要给予重视。四是“三管齐下”,即把整治、建设、管理三大方面有机结合起来,并切实制定整治方案、建设方案、管理方案,一一加以实施。同时,要确保财政投入及对农村环境卫生这一公益性、社会性、福利性事业实行重点投入,给予保障。农村有关基础性的市政建设应主要由各级政府财政投入,但在基础设施建设之后,长期管理运作费用将更加庞大与沉重,在实行市场经济运作的今天,管理运作经费不能全靠政府承担而是应当采取政府大力支持,市场营运配套的办法,协调政府、中介、民方等各方关系,共同负责,合理运作,有序运行,这就需要根据各地农村经济实际情况,制定各自投资比例,进行规范化、制度化操作,广泛发动社会各界力量,包括劳力投入、集资投入、信贷和股份投入等,多渠道参与。 在我市1565平方公里国土面积中,农村地盘占据了80%,农村人口也占了半数以上,尤其是在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务必要从宏观战略决策的高度,来综合考虑城乡特别是农村环境卫生大力整治问题。真正使处于经济特区和台商投资区的我市农村,环境优化,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谐、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