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盟厦门市文化委委员、民盟厦门思明文化支部副主委、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数字媒体艺术系副教授。
民盟组织,不悔的选择
我是在2011年递交的入盟申请书,当年的我已从教16年,评过了高级职称。回首来路,我打开电脑层层的文件夹,找到当年的入盟申请书。当年的我这样写道:“在年近不惑时选择自己的政治信仰,我在激动之外更多的是真诚与慎重”。当年的我,因钦佩民盟先辈如闻一多、费孝通、朱光潜、陶行知、季羡林等学者的学识和爱国精神,追随他们的脚步,加入民盟组织。九年后,重新阅读两遍入盟申请书,掩卷深思,今天仍然可以说,初心不改,无悔选择。我的电脑里有个“民盟工作”的文件夹,按年份从2012年排列到2020年,已经有500多兆的文字数据资料了。
爱盟如家,承担各项盟务工作
自2012年入盟以来,始终爱盟如家,主动、认真承担各项繁琐的盟务工作。积极参加盟组织活动并撰写活动报道;亲自电话通知老盟员参加支部活动;关爱老盟员,年节到老年盟员家里慰问送温暖;帮助张丽娜盟员申报厦门市最美家庭;组织学生帮助洪卜仁工作室整理输入文献资料等……为写好信息,做好课题,弄好提案,积极参加盟组织的业务培训,还参加了我盟举办的“学习十九大精神”知识竞赛等。
以盟为荣,走在参政议政的路上
入盟以来,积极开展课题调研,撰写提案,履行民主党派参政议政职责。
2014年,撰写盟市委立项课题《关于我市钟宅畲族文化现代传承与法律保护的建议》,课题提案于2015年初提交市政协大会,引起各方关注,得到湖里区文化馆、湖里区教育局,湖里区禾山街道拆迁指挥办等部门积极反馈和答复,这次经历让我充分体会到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作用,体验到我们盟组织平台发声的力量。该提案还引起厦门市电视台关注,电视台根据提案内容拍成新闻访谈类节目10分关注《钟宅畲族文化如何传承》(2015.2.9播出)节目链接如下:
http://tv.xmtv.cn/2015/02/09/VIDE1423490411675928.shtml
不久,又配合厦门电视台做了民盟另一个课题提案的节目《孩子的午餐怎么办》(2015-3-6)节目链接如下:
http://tv.xmtv.cn/2015/03/06/VIDE1425651670330345.shtml
两个节目中,都代表民盟接受了采访并配合指导节目拍摄制作。
2014年,为文化支部执笔盟市委课题《发挥我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用的几点建议》,课题提案提交2015年初市政协大会。提案《发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用,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的对策建议》发表于思明区统战部《党外人士建言专刊》第32期。该课题成果同时列为思明区“同心•发展”联合议政课题,会议发言《配合新一轮提升改造,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纳入2014思明区联合议政会发言汇编。2015年,为支部执笔盟市委立项课题《关于我市推进分级诊疗存在的问题和建议》,课题提案《关于推进厦门市分级诊疗的若干建议》提交为2016年1月市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提案。
作为民盟厦门市文化委委员和文化支部副主委,多年来,一直关注厦门地方文化和非遗文化传承。2020年,撰写提案《以数字艺术作品形式传承厦门非遗文化的建议》,选入厦门市政协“做好十四五规划编制,促进厦门文化繁荣发展”会议发言。2018年6月18日,代表民盟界别参加了市政协召开的“做好十四五规划编制,促进厦门文化繁荣发展”会议并作了专题发言。
在思明基层委的课题调研工作中,也积极针对思明地方文化提出一些建设意见。近三年先后撰写了《关于改善南音从业人员待遇,促进南音传承发展的建议》(2018)、《关于建立沙坡尾闽南民俗文化展馆的建议》(2019)、《传承厦港“送王船”民俗文化,推进两岸民间信仰交流》(2020)。提案基本都提交为次年的区政协大会提案。
25载讲台,诲人不倦,走在教学和科研的路上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讲台后的生涯,不知不觉就走过25载春秋,四分之一个世纪。从一开始台下学生和我一般年纪,到现在台下学生比我的孩子小,这份工作似乎还没有厌倦。从鼓浪屿老校区到集美新校区,从公共课教学到专业课教学,从本科生教学到研究生教学,似乎都有不倦的热情。
25载教学生涯中,多次被评为院先进工作者,获得福州大学教学成果奖一、二等奖。科研工作上,主持厦门市社科联、福州大学、省教育厅的课题项目计4项。发表学术论文在各级学报期刊共计20多篇,其中CSSCI核心3篇。参编教材2部,另有几十篇随笔散文发表于各类报刊杂志。同时是福建省学校美育专家库专家、中国写作学会会员、中国王维研究会会员、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会员等。
在教学上,积极指导学生创作作品投稿参赛。如2013年,指导学生获得首届全国大学生征文赛一、二等奖,获奖作品出版发表,本人获优秀指导教师奖。2019年,组织和指导数媒系学生参加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国家应急广播中心主办的第二届应急科普动画《急急侠》文案创意大赛,囊括了全部的一、二等奖奖项,共摘取大赛全部22项作品奖项中的16个奖项,学生获得奖金奖品共计三万余元。
2019年,数媒系本科《数字艺术与本土文化》课程上,发现学生作业完成得非常好,随即决定把优秀作品推送自媒体平台微信公众号“鹭潮光影”上发布展示,获得各界好评。微信平台推送既提高了学生的创作热情,展示了学生的创作能力,也弘扬了本土文化和传统文化,社会反响很好。这项活动算是对非遗文化和本土文化数字记录和传承的积极推动和实践。
立足于自己的2016年课题调研南音研究的基础,2017年指导学生拍摄纪录片《谱一曲南音》,获得2018年海峡两岸大学生微电影节“最佳公益微电影奖”和2018年上海公益微电影节“优秀公益作品奖”。这些数字艺术优秀作品,是用现代科技文明包装、记录和传播我们的传统文化。实践证明,传统文化永远是艺术创作的丰厚土壤和不竭源泉。
正如我当年入盟申请书中写的那样,“加入民盟,我将有机会跟许多优秀的知识分子站在一起,成为他们的盟友;加入民盟,我将有机会向许多优秀的知识分子学习,不断地完善自我;加入民盟,我将会更加严格要求自己,更加努力地工作,为发展祖国的教育事业和文化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九年来我看到了当年预想的情景,因此,不悔我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