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母山上的落日—安理纯夫妇

鸡母山上的落日——安理纯夫妇

鼓浪屿鸡山路是一条僻静小路,起伏有致,人迹罕至。北美风格的殷承宗旧居立于高处,在晨晖夕阳中,简洁的轮廓勾勒优雅的姿态,厚实的石墙传达温暖的存在。往下,朝着海边的方向,走到鸡山路18号,透过古铜色的欧式铁艺卷花大门,就能看到安献楼,巍峨屹立于蓝天之下,海风之中,碧波之上。

安献楼高三层,通体花岗岩石砌,高大宽阔,庄严肃穆。须上高高的台阶,方入宽宽的走廊。廊柱直立,无雕无饰,撑起高阔的空间,让人肃然起敬。

安献堂正立面(网络资料)

让人肃然起敬的,是安献楼的创建者、管理者与捐献者,美国安息会传教士安理纯(B.L.Aderson)夫妇。

他们生于丹麦。他们来自美国。他们在中国一个叫鼓浪屿的小岛上传播他们的信仰,贡献他们的灵智,演奏他们生命中最华彩的乐章。

一切源于信仰。1906年3月,安理纯夫妇跋涉重洋,来到中国东南沿海这个荒芜小岛。没有信徒,没有房子,也没有钱,只有传播福音的热情和渴望。

一切从头开始。起初,他们租乌埭路民房(现泉州路81号),创办一所神道学校(育粹小学——美华三育研究社前身)。1908年,安理纯牧师贡献自己多年的积蓄,逐步购买了鼓浪屿五个牌(现鼓浪别墅)海边大片土地。开山取石建设校舍、职工宿舍及礼拜堂,1911年建成。神道学校迁来,就是后来的“美华中学”。安理纯牧师担任校长。

所有的事业都是艰辛的。安牧师夫妇在五个牌建了一个奶牛场,饲养数十头荷兰奶牛,向鼓浪屿的洋人和有钱人供给牛奶。为了防止送奶人在奶中掺水以中饱私囊,为客户提供清洁安全高品质的牛奶,安牧师娘不得不每天早上三点钟起来,亲自到奶牛场监督挤奶、消毒、装瓶、加盖等工作。

在山下奶牛洗澡的池塘中,安牧师娘遍植荷花。花与果,都能为教会增加收入。虽然微不足道,但集腋成裘,为她的理想添砖加瓦。

安牧师娘善女红。她亲自教导妇女与女生刺绣,制作精美的花边桌布与枕头,销往美国,积攒的利润用作教育基金。

资金就这样一分一厘积累,财富就这样一点一滴增加。任何一个赚钱的机会,安牧师夫妇都不放过;任何一分经手的金钱,安牧师夫妇都不会乱花。长年的积累只是为了实现安牧师娘一直以来的一个秘密心愿——建一所女子学校,让女孩子也有受教育的机会。1928年,安牧师娘得到丈夫支持,在鸡山之上动工盖起一幢三层楼房。开山取石,砌石为墙,条石相呈,乌瓦相加,一砖一瓦都由美华中学的师生们在安礼逊夫妇的带领下亲力所为。1934年,楼房落成,这就是安献楼。美华中学女校也由此诞生。

男校于山下,女校于山上,美华学校从此可谓完备,安理纯夫妇所倡导的灵智体均衡发展,手心脑并用教育理念得到了深入实践。当时学生主要来自闽南农村,大都家境贫寒。办学所需与教师工资学生学费皆来自自办之事业。而学生可以通过半工半读来获得自己受教育的必须之费。所以美华学校的男女学生们课余都要勤工俭学,男生多半在养牛场干活,女生有的参加刺绣。这对他们可谓终生受益。许多学业有成的学生后来回忆起美华时期的生活,无不心怀感恩。

安理纯牧师夫妇(图片来源:洪声文)

安理纯夫妇对学生既严格又慈祥。他们自己吃苦耐劳,不畏艰辛,也要求学生们自己动手,改变命运。美华女中的女生,更是对安理纯夫妇感戴不已。当时女校建校不久,各方面都还不完备。女孩子们打水要到大井,很有点危险。安牧师娘就安排高年级男生为女生打水,不久就装了水泵。安牧师夫妇还经常做丹麦汤给女学生们改善饮食,又用牛奶场的脱脂牛奶做稀饭。女生们的饮食如此,一个个自然出落得落落大方,婷婷玉立了。

如果不是抗战爆发,安理纯夫妇在鼓浪屿的教育事业本可以发扬光大。一切的改变都无可避免。安理纯夫妇被天各一方。安牧师娘在香港被关在一家集中营里,孤独恐惧饥饿虐待,牵挂安牧师的生死安危,身体备受摧残,极度衰弱。安牧师从汕头逃回鼓浪屿,被日本兵关在鸡山路3号房子里。虽然一举一动都受到日本人的严密监视,所幸安牧师尚未受到皮肉之苦。直到1945年,安牧师娘作为第一批交换战俘,回到美国,与久别的丈夫重逢。此时,他们都已是年逾70的老人了。

鸡山路3号主楼(图片来源:詹朝霞)

按常人的想象,安理纯夫妇这下该过上无忧无虑的晚年生活了。但事实却很残酷。安礼逊夫妇历尽艰辛,节衣缩食,创造了不少财富,但全都奉献给了他们的信仰,自己没有分文积蓄。他们的晚年一无所有,凄惨不堪。他们旅居美国的中国学生林德泉先生,收留了两位老人。1958年,90岁的安牧师娘先走一步。四年后的1962年,已经完全目不辨人的安礼逊牧师也相继而去。这年是他到这个世界的第90个年头。是否相约,来生再继?

  • 鸡母山上的落日—安理纯夫妇已关闭评论
  • 3,258
    A+
    2016年10月13日
所属分类:文苑百花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