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的时候,电视首播了一部情感剧,名字叫《最好的遇见》。这部电视剧的主要描述了一位叫毛丫丫的女孩对爱情的执着专一,历经情感波折收获爱情的同时,有了对生活的全新认识,感悟生活不仅只有激情与浪漫,更重要的是不离不弃的相互陪伴,细水长流,以及永远坚守的共同家园。
说实话,偶然间看到这部电视剧的时候,单从剧情来说,并未给我留下太多的印象。但是有两个因素,让我产生了兴趣,一个是被女主人公吸引,因为我姓毛,而她叫毛丫丫,自带一种亲切与可爱;另一个是被剧名吸引,所谓“最好的遇见”,很有些文艺气息。今天,我就想以这句话为题,讲一讲我与民盟间的“遇见”。
第一次遇见,应该是2000年左右。那时,我在市公安局户政处工作,负责外来人口管理与基层基础双基考核。记得的当时情况,我应该是看到了一篇市政协交办的,由民盟提出的有关保障外来务工人员合法权益的提案,提出了制定企业工资支付规定等几条建议。我非常赞同。当年,因非法中介、劳动安全、拖欠克扣工资等严重侵害外来务工人员合法权益的问题较为突出,极易引发群体性治安事件。作为一名治安管理工作者,深知合法稳定的工资收入保障,对社会群体稳定和社会面治安稳定的重要性。而这一点,单靠公安队伍是远远不足的,更需要从保障合法收入等基础工作入手,实施综合治理和体系化建设。正是这件提案,吸引我专门去学习了民主党派的基本知识和发展历程,让我对民盟“奔走国是,关注民生”的优良传统有了初步的直观感触。
第二次遇见,应该是2004年左右。当时,我刚调入市政协工作,被安排在研究室,学习并负责社情民意信息的编辑、报送工作。由此起,我开始了与民盟的直接接触。随着工作的逐步熟悉与深入,在社情民意这个“小舞台”上,我切身感受到了民盟作为参政党与共产党通力合作,不忘初心积极投身厦门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的满腔热忱;切身感受到了市政协民盟界别委员踊跃履职,不负使命广泛参政议政的满腔热忱……正是这些接触中的点点滴滴,不断累积成了我对民盟坚持以民为本、皓首不移的精神认同,对厦门民盟和盟市委机关坚持脚踏实地、胸怀全局、甘于奉献、自尊自强的作风认同,形成了我对民盟的深入感触。
第三次遇见,应该是2018年左右。这一年,在盟市委和湖里区基层委领导和盟友们的关心、支持下,我正式加入了民盟,有幸成为了湖里区基层委的一名新盟员。
回想起来,正是基于与民盟间十八年的一次次遇见,一场场交集,从申请到考察、再到入盟,这一切都让我觉得是那么的自然、从容。这种水到渠成的“美好”感觉,或需可以称之谓“最好的遇见”吧!
正如前面那部电视剧描述,人生既要有之前的“向美而行”,更要有之后的“与美相伴、共守家园”。从入盟的那刻起,遇见了盟市委和区基层委的很多新盟友,在他们的悉心指导下,我第一时间切身感受到了家园般的温暖。如在2019年夏季新盟员培训班上,感受到盟友们热情互动、关爱支持的生动场景;如在盟市委调研或信息座谈会上,感受到优秀盟友们踊跃建言、研讨交流的热烈场景;如在盟市委、区基层委的公众号上,感受到厦门民盟各有所长、自爱自强、锐意进取、一心为民的丰富场景……这些遇见中的点滴,汇聚成一种无形的力量,逐步引导我积极投身于民盟工作,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参政议政建设。四年来,我起草重点课题调研报告、社情民意信息、政协大会发言、政协常委会协商议政发言、政协提案等各类建言文章***篇,其中有的被中央统战部或全国政协采用,有的被省政协或民盟省委采用,有的被列为市政协重点提案办理,有的被选为大会发言或专题协商会口头发言……也因此获得市委统战信息先进个人、厦门民盟“创特色、增活力”工作先进个人等多个荣誉称号。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民盟成立80周年。作为一名盟龄仅四岁的年轻盟员,在民盟这个有着深厚历史积淀和优秀文化传承的组织,在这个大哲先贤辈出和真知灼见频现的组织,我每每回想起李公仆、闻一多、张澜、费孝通等民盟先贤,都被他们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热爱祖国的赤子情怀,淡泊宁静的人生态度所深深的感染。同时,在厦门民盟这个全力践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十六字方针,奋发有为、参政为民优良传承的组织,在这个有着大量优秀人才,勤于学习、善于合作、踏实做事优良作风的组织,我倍感差距,也倍受鼓舞,更倍增信心。
今天的中国,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近14亿中国人民劈波斩浪、奋勇向前,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今天的民盟,是与中国共产党长期风雨同舟、并肩战斗,全力践行初心使命,努力推动参政议政能力建设的民盟。
而今天的我,将继续恪守民盟精神,本着“高山仰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的追求,铭记历史,发扬传统,力求在厦门民盟的盟务工作中贡献出自己的点滴力量。
我想,这可能就是个人人生经历中“最好的遇见”!
毛鑫